暑期生活渐近尾声,老师们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假期中不断充实提升着自我。2021年8月13日至15日,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的全体教师参加了“新教学”实验项目暑期培训,并开展了本次学习的交流分享。
专家引领明方向
本次的培训活动,邀请了朱慕菊、崔允漷、杨向东、杨晓哲、张人利、王月芬等多位专家,分别做了《坚持素养导向,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促进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让创造成为理想》等精彩的专题讲座。专家老师们以“新教学”为出发点,以深化课程改革、大单元课程设计、作业设计、技术赋能等为关键词,从高位的国家政策、育人目标的理解到落地的学校课程、教学实践的运用,为教师们做了整体而有条理的分析和论述。
且听且思促成长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活动中,教师们根据自身需求,依据学科特点进行观摩学习。老师们认真聆听、学习,产生了思想的共鸣。培训结束后,每位老师都觉得受益匪浅,并撰写心得进行交流沟通,发表自己的见解。
白银科老师认为三天的”新教学”培训让他找到了新教学“新”在哪?第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老师设计课程的时候、实施教学的时候要看到素养。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内容、不仅是换教材,还要换学习方式。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一定要从真实问题解决进行评价。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线上有线上的优势,线下面对面有面对面的优势,但光靠线上学习是靠不住的,哪怕人工智能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立足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要求,让素养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黄品涵老师指出对于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在本次新教学培训的学习后,她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作业设计,都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点不应只放在宏观的教学目标,更应关注细节,如关键学习方法,笔记如何做,问题如何答,错误出在哪等等。作业研究,一端连接教学,一端连接评价,使得作业时空多样化,有效化,专业化,内涵化,精准化是一个教师应具有的并不断提高的素养。
胡云芝老师听了杨向东教授讲述的《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后,感慨颇深,他从学科的核心素养、素养导向下的课程内容重构、科学中的大观念、情境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贯穿单元的真实性情境或驱动性任务等多个方面教我们如何来重组单元和设计教案。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从杨教授的讲座中,我发现我们可以跨学科来统整合重构内容,并对音乐学科的三维目标做一个整合,做到宏微结合,做到以情境为载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同时还要有学科的育人价值。素养蕴含于灵活运用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超越课例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单元,整体规划教学结构,关注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显性化,同时在评价的时候要与设计理念一致。
赵静老师指出,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如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学生关联度较高的情境,当然,情境并不仅仅用于课堂导入,也不仅仅是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情境,而应该是能统领整个单元学习过程的情境,在大情境下的不同任务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在多样的情境实践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尤其关注学生的典型错误,关注学生的不同思维,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尝试与实践自己解答疑惑,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戎丽老师认为本次线上培训令人受益匪浅,其中杨向东教授的《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讲述核心素养下的案例设计与教学时提到要“创设贯穿单元的真实情境或驱动性任务”,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复杂的、多变的具体情境为载体,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赋予学习更多的意义。但同时指出情境并不仅仅是导入,而是贯穿性的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这对我们今后的备课思路也有所启发,打破常规思维,知晓学习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并没有先后顺序,在大情境的统领下探究完整的任务或项目的解决过程。
通过此次的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我校教师对新教学的理解,更是对接下来每位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不竭动力。
(撰写:黄品涵 审核:蒋晓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