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一、研究背景
解放路小学是位于常州市市中心的一所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学校已经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受系统、校内音响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有音像阅览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室内游泳池、塑胶田径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更有悠久学校历史、教师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好学奋进的人文环境。这些是我校丰富的校内教育资源。
几年来,我校与周边的解放军一0二医院、常州市供电局、常州市文化宫、交警文化宫岗亭、常州市消防支队成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他们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基地,成为我校充足的社会教育资源。
此外,我校大部分家长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从家长学校我们了解到,广大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因此,家长的素质和家长的需求也就成为广阔的家庭教育资源。
以上这些为我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促使了我校努力开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几年前,我校已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省级课题研究。去年,我校又进行了两个区级课题《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这些学习资源中体验、掌握和探究而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把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在这些资源中自主地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综合素质自主地得到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进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题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解读
1. 教育资源
所谓教育资源,就是一切可以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的事物都是一种教育资源。本课题研究中将这种教育资源从分布区域分为两类:
(1)校内资源:教师、学生、教材、图书、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现代化电教设施、丰富的场馆设施,校内的环境设施等。
(2)校外资源:周边社区单位、家长、毕业生以及社会上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可。
也可以将这种教育资源从性质分为两类:
(1) 物质资源:现代化电教设施、丰富的场馆设施、校内的环境设施、周边社区单位设施。
(2) 非物质资源:教师的人格、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学校的人文精神、家长、毕业生、周边社区单位对教育的支持关心、以及社会上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可等。
2. 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能动、创新性地认识世界;学生又是自主发展的主体,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会加深自身的改造与完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实际上任何外在的教育力量和因素,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可能真正奏效,任何教育过程在本质上都是客观因素向主观因素转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自主发展,是明确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老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和机械接受,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多种感受器官及思维活动,将学习过程变成意义建构、主动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意识与实践能力。
3.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质量"不是仅局限于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而是指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整体素质由九个方面构成:(1)政治思想素质;(2)道德品质素质;(3)文化知识素质;(4)学习能力素质;(5)身体素质;(6)卫生习惯素质;(7)劳动技能素质;(8)心理品质素质;(9)创造能力素质。只有这九个方面素质的提高,才能说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研究思路
实践中,我们依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题思想,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调查的基础上,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自主参与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结合校情设计实验方案,全方位推进"自主发展"步骤的实施,提出了以下研究思路。
1.形成一个共识 即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课题的理念是符合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课题的实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意义。
2.实现两个提高 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提高,这是本研究最终质量和效果的体现。
3.强化三个意识 (1)资源意识--是指特别要重视非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家长的教育素养、周边教育环境熏陶等 。(2)自主意识--即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建构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形成目标统一的教育合力。(3)成果意识--即经常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高,使研究出精品,成果上层次。
4.探索四个途径 实施"自主发展"的基本途径有:(1)构建自主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2)建立自主创造型的活动课模式;(3)构建自主发展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4)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型的社会化终生学习模式。
(三)研究目标
1. 调查和分析教育资源的分布、开发及利用现状,整理和研究出系列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资源。
2.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活动课教学模式、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编写出一套符合我校情况的具有自身特色的 活动课校本课程和教材,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
(一)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分析教育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整理和研究出系列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资源。
(二)充分利用教师、学生、教材资源,进行"自主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心,创设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可以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实践之间架起紧密相通的桥梁。我们将"自主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假设为: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实践、修改和完善这种模式,并会根据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各种学科、各种课型的特点以及各个教师的特长产生各种变式。
(三)充分利用家庭、周边单位等资源,开展"自主创新型"活动课程的研究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已走进人们的家庭。学生通过各种书籍报刊、网络通信等获取大量的信息。据调查,我校有30%的家庭已买电脑,有40%的学生会上网浏览,下载信息。此外,常州市图书馆与我校相邻,为学生查找、阅读各种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我们在3--6年级开设活动课,打破年级、班级、年龄、原有知识水平为界限,由学生自愿参加,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或由教师提供一些课题进行全校大范围的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旨在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自主发展。
1. 活动课程内容的研究
活动课程项目、内容和程序初步考虑如下:
2. 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将在3--6年级以级部为单位与周边单位、社区建立起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获取大量的知识、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我们将"自主创造型"活动课模式的基本结构假设为:
3.项目作业的研究
所谓项目作业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学习研究的项目,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搜索学习资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自己提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措施和方法。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将研究学生怎样自主确立跨学科项目,怎样跨学科自主研究,怎样自主完成项目作业报告等方面不断探索,让大多数学生具备这种探究学习能力。
4.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研究
我们将在综合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中不断探索,注重积累,编写出符合我校情况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校本课程。
根据不同年龄编写不同内容、程度不同的综合活动教材。编写的内容有:消防常识类、交通常识类、简单送护常识类、用电常识类。我们将选择文学、科学、自然、社会、任务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走进课本以外的世界,对一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以综合课程为研究途径。我们将在确定出菜一研究课题后围绕这一课题全校各学科中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系列。如:对中国戏曲剧的研究。在语文学科方面,可进行有关戏剧知识性类的研究。在美术学科可进行戏剧脸谱的研究。在音乐学科方面可进行戏剧表演的研究。编写方式:由相应共建单位写出相应的内容材料,再由我校教师据内容、深浅、学生年龄特征、文化水平编写出相应的课本。
本课本的编写将与大课的研究相结合。在活动课后将教师、学生的研究内容汇集成册。
(四)充分利用班级、班主任、学生等资源,研究主体发展型自主管理模式,落实学生自主管理的主体地位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和最广泛的组织形式,它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通过主体发展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使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作为实施"自主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班级建设上强调发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我评价,转变班主任工作职能,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委会成为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设计者,学生本人进行自主管理,为他们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研究。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创设有利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1)开展家庭教育:建章立制,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家教起点;成立家教研究会,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召开多层次家长会,沟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编辑家庭教育刊物,交流典型经验。(2)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社区把学校教育发展纳入社区发展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和学校对辖区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机制的研究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制定的目的是建立面向主体、科学全面、便于操作、寓导于评、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综合水平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方法上,突破传统、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鉴定的局限,实行三级评估制度,即学生自评、集体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其评估比例分别为30%、30%和40%,确保学生在教育评价方面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内容上,从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实践证明: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比过去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全面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法、询问法,通过设计问卷,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有关情况,交流成功经验。
2. 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系统的教育、教学原理、理论,初步拟订课题研究的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
3. 比较法:把某类教育、教学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加以总结。
整个研究过程采用行动研究。
五、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1.4--2001.8)
制定校课题研究方案,交校行政讨论,请专家指导。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拟订子课题方案,制定子课题计划。
2. 实施阶段(2001.9--2006.7)
各课题组进行文献检索。
分阶段落实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公开研究活动,做好阶段性总结。
3. 总结阶段(2006.7--2006.9)
各子课题做好总结工作。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组织分工
课题组组长:黄宪
副组长:陆怀兰、平乐、
各子课题组长:巫惠群、陈小爽(语文组)
钮林生(数学组)
殷小平(综合组)
七、成果反应
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实践活动得到改善。形成研究报告,写出教育论文,编写出校本课,以及其它辅助材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