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科研>>成果展示>>用"博爱"理念办学 用"博爱"催动创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人本化研究 
用"博爱"理念办学 用"博爱"催动创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人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02-12-15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admin
 

常州市博爱路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00年前,杜威对传统教育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教室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另外有一张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教室,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可以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是单一的教育活动:学习资源是教材,学习过程是"静听",是一些人的头脑对个别人的头脑的依赖。100年过去了,虽然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却依然没有触及深处,教育行为在价值选择上,体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左摇右摆;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了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你进我退;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此消彼长;在教学策略上,体现了强迫灌输和自由学习的冷热参半。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都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依然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

"九五"期间,我们常州市博爱路小学承担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的研究。我们期望营造一个和谐协调、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使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非个人意愿去实施教育活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该课题的研究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使得学校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得以初步变化,初步构建了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教学人文化环境。但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如何有机地统一融合,学校教育如何依靠人本精神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以"博爱"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铸就学生的多元人格,这是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迈入21世纪,进入日益全球化的网络普及的时代,各个角落的人坐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优等的教育资源和知识资源。这个时代将是一个真正大众化、平民化、终身学习化的时代,是一个全人类共享知识和教育资源、互帮互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人们关注生存、关注发展、关注自身的力量与价值。这时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着爱的人的教育,它以情感为纽带,呼唤着生命与生命的关爱,呼唤着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呼唤着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则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他们懂得自我发展,渴望真正拥有学习时空、尽情享受学习过程的愉悦。


为了继承"九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对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定向、连续、系统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我们决定?quot;十五期间深层开发"博爱"这个得天独厚的校名资源的内涵,进行"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人本化研究。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针对片面追求科学主义的倾向,在小学教育中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2、针对小学教育和管理中较为突出的刚性化、强制性、封闭性倾向,将刚性与柔性、强制与自主、封闭与开放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3、针对"教师中心主义"倾向,用"博爱"理念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博爱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精神源远流长,韩愈在《原道》中明确对其界定:"博爱之谓仁"。我们认为"博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良知良情良意的美德,它诚于内涵的爱心:爱生命、爱生活、爱工作、爱自然、爱国家、爱自己、爱他人。人不仅要施爱他人、造福人类,而且需不断滋养自身心灵、提高自身品性。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面对灿烂的生命,教师必须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差异性和多样性,对每一个学生倾注发自内心的精神之爱,这种爱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人性的光辉里。

2."博爱"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成为真正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新世纪对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里的高,不仅仅是培养高质量、高科技的人才。因为教育本身有一个人道、民主、平等的原则,在人的发展方面,是不能搞优胜劣汰的。因此,对培养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通过一种教育,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唤醒、激活全体学生沉睡的潜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我们的教育正日益从强调共性走向尊重个性。因此,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期盼实施"爱"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努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力求发展好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3.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人本主义教育则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即"乐观地认为人生来即具有培养成为一定素质甚至是高素质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便是人的潜能或素质潜能"。我们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倡导以下教育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1)创设和谐协调、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

(2)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3)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使学生懂得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评价;

(4)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

(5)处理好学生学习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系,充分实施启发诱导原则;

(6)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具有各种差异的每一个人都得到整体提高。


4."博爱"与"人本主义教育"的关系

"博爱"是"以人为本"的先决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可以作出的回应首先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培养创新人才,不能靠强制、专制。创新是教不会、不能教的!如果只是想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创新,那只能是南辕而北辙,缘木而求鱼。所以,教育不能"教"创新,而是应该营造一种氛围,坚持学生是有生命、有理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的主体观,构建平等协调、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空。而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的方法,必须"博爱"。


我们期望用"博爱"理念办学,使"博爱"成为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理念,让全体学生生活在"博爱"之中,成为自信、发展的人!


我们期望用"博爱"催动创新,使"博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唤醒、激活全体学生天生就有的创新潜质,使其成为创新的人,幸福的人!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在本课题中,我们用"博爱"理念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人本化"的研究、反思,对原有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重新建构,确定如下研究目标:

1、用"博爱"理念办学,形成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办学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用"博爱"理念改造小学教育,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学生生活的时空成为学习化时空,形成能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模式。

3、用"博爱"催动创新,使学生在学习化时空中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根据上述目标,确立如下研究思路:


1.关于学习过程


用传统的理念来看待学习过程,教师依靠教材和教参,规范操作,传播知识;学生认真倾听,全盘接受。这种有条不紊?quot;有序"状态似乎是最理想的境界。而正是这种非人本的"有序"状态,日积月累地扼杀了学生的情感能源和智慧能源。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重新审视学习过程,探询怎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即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本、以发展为本,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必须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重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其超越现时的状态;

必须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必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学会他们怎样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的方法"。同时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2.关于学习资源

我们认为,所谓学习资源不只局限于学校内、课堂里、书本上,只要能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学生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是学习资源。本课题研究中,拟将学习资源分成三大类。

(l)学习者的主体性资源,即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本身所承载的、内隐着的学习潜能。


(2)学习者的客体性资源,即作为学习者学习的所有对象、所有的"外储化"知识以及非外储化形态和流动形态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客体性资源主要有:

学科知识。它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前提,有序化地组织并载负着某种价值的学习资源。

非学科知识。即学生通过媒体(如书籍报刊、网络通信等)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的各种外储化的知识、各种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


(3)教师。它是指教师在敬业精神、师德规范、专业素质、组织才能等方面所散发出来的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它们被学生接纳或受之影响。相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是他们的学习资源。

 


四、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组织,供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他们可以在自主探索、主动求知中体会到因主动性、潜在性的发挥而得到的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的满足。


我们从学校全局考虑,根据"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逻辑联系,提炼出几项主要的研究内容:
1.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而且使教师由职业的需要上升为职责的需要,由谋生的需要上升为事业的需要。


教师的人格是高品位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石,他们凭借博大的爱心、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个性来激荡学生的心灵;他们包容过失、期盼发展,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学生的共鸣。只有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会构建真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将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把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来开发,主要目的是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上的师生关系,主要内容是:


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爱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要从"神坛"上走下来,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活动时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这种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quot;的真情的投入。


重视发展,多一点包容和欣赏。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其优势发展潜能又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教σ斫庋砩洗嬖诘脑菔钡牟蛔悖菅皇钡娜钡悖霉睦云兰凵埔獾仄拦姥奶煨院托形硐郑没拇俳榷悦扛鲅姆⒄苟汲渎判模唤淌σ嵝琶扛鲅加杏肷憷吹某晒τ梦⑿Α⒏胨墙芯穸曰埃帽硌铩⒃廾牢歉吆?quot;加油",在他们心中播洒自信的种子,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


追求自身发展,多一点学习和尝试。教师也是发展的主体,自身人格的丰满,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冶炼。学习化社会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教师要进行学历进修、知识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以渊博的学识、不懈的学风给学生以人格的陶冶;教师要进行价值观、人才观、学习观的学习,以高水平的情商涵养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教师要尝试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者等多种角色的转换,以新型的教师形象解放学生的身心、活跃其思维;教师要尝试创造,以不断探索的精神产生"移情效应"。


2.以人为本的学习过程的研究


用"博爱"理念看待教育过程,教育不是一种给予,而是一种吸引,它强调学校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因此,以人为本的学习过程也就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是教育者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使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我优化、发展自身能力、唤起并实现有待开发的潜能。我们努力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科知识是学生在课堂里重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课本知识,接受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怎样"学习"、怎样"接受",往往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而作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认为知识的意义是学生自我建构起来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选择适合他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这样的学习就具备了创新的品格。


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研究,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要认识到"空白时间"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从而用心呵护和敞亮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使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去观察,自悟自得、敢为人先,焕发生命的活力。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在学习化社会,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应当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堂教学必须成为连接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桥梁,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


这项改革应当逐步推进。当前首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课外阅读,改善学生的"智力背景"。二是设计"专题作业"。进行"专题作业"的时间和空间,一部分就在课堂教学之中,将现在的课堂教学腾出时间和空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把学习学科知识与学习非学科知识进行一体化设计。


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学习过程必须强调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发展儿童的个性出发,倡导在师生间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能力。当然,这并非放任自流或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根据其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运用巧妙的教育教学艺术,引导其自由选择学习专题,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调节学习进度,自己搜索学习资源,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提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和方法。即通过参与、体验,使必须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


3.以人为本的学习资源的开发的研究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多元化的要求。同时随着知识"外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只要凭借一台电脑,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取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多方信息源的出现,更秤枇搜白试炊嗲赖奶氐恪N颐墙谝韵氯矫娼幸匀宋镜难白试吹目⒀芯浚?/p>


开展开放型的实践活动。随着高新科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习将成为高质量生活的标志,学习化的家庭大量出现,学习化活动随时、随处都有。开放型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的发展的本质变化而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它本身所蕴涵着的各种可学习资源也被学生在体验中得以内化。


因此,我们可以在适当引进潮流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活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精心策划与开发开放型的实践活动,如:以原有的"雏鹰小队"为基础,建立社区假日小队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学生组织;以原有的十多个社区基地为基础,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尝试进行面向社区的英语沙龙、专题辩论、网页制作等创新活动等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主动发展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创设教育化的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景观作为一种文化,它本身包舍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体现了育人的意向性,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借助于我校扩大用地、调整布局的契机,近期将完成三项建设: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音响系统的建设;红领巾电视台的改建。力求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大容量的信息资源。


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会令人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校园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启迪。我校将在"九五"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参与策划、开发类似"你是否喜欢你的班级""我理想中的校园"等活动,并让学生参与活动评价,进一步构建新型校园人际关系,切实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环境。


把教师当作学生的学习资源来开发。教育是一项关乎活生生的人的事业。一名成功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永远值得感念的风景,他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丰富的社会阅历、独到的人生感悟……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资源。


因此,我们在重视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同时,更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应渗透创新意识,应该把学生看作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尊重学生的智慧与活力,关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重视课内课外的沟通,突破校园四角天空;应把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潜能,预见每个学生都可以造就;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4.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研究

人类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个全新的世纪,教育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于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也迫切需要革新与提升,注入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理念,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融合,以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成长的需要。


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益,在教育管理中,关键是教师潜能的开发。因此,教育管理者应以教师为本,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quot;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一种系统方法。我们将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每一个教师都是有潜能的,他们渴望沐浴关怀,张扬个性;每一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愿望,他们期盼聆听鼓励,施展才华;每一个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他们希望获得欣赏,持续发展。教育管理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科学分析每一位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去推动教师开发自己的潜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扬长补短。


因此,管理者既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艺术,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是朋友、是知己,互助互爱、共同发展;要注重情感沟通与认同,用期盼的心情去等待每一个教师的每一次发展,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公正的话语去评价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失败。


鼓励教师终身学习。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把跨学科领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课堂。现代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换,要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合作伙伴,则必须终身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跨学科的知识等等。


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因此,为了不误人子弟,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造血系统",即掌握学习的能力。教师自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要让自己有一桶水: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一桶触类旁通的复合水、一桶及具个性的自己的水,以此使我们的教育不仅满足于"授人以渔",而更应着眼于把学生引入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


给教师以成功体验。每个教师都有自我提高的愿望,并且在经过努力以后,也一定会获得多方面的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将成为其争取更大成功的动力,给人自信,催人奋进。学校管理者则必须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创造条件、搭设舞台,推动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追求的快乐。


因此,我们将把实现全体教师的自主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对子,让青年教师与名师建立协作关系,使其缩短成熟期,脱颖而出;搭台子,为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提供舞台,使其登台亮相;压担子,让学科带头人领衔承担课题研究,并定期对其跟踪考核、评估,最大程度刺激其对成功的渴望。


5.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的研究

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预先制定的目标,只是名誉上的目标;只有评价目标才是功能性目标。往往是评什么教什么,怎样评怎样教;查什么做什么,怎样查怎样做。如果评价的制度、方式和内容不改变,本课题研究就很难深入。所以教育评价的改革是本课题的重要变量之一。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用一把尺子--分数和成绩,无视学生多方面的特长和才能,将评价作为一种目的,将学生作为单纯的评价的对象,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方面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全部流失,教育教学进步不大,片面追求升学率却越演越烈;一方面使得学生失却了评价主体地位,不仅不能从反省中了解自己的经验与得失,不能自改和自律,更为严重的是潜移默化地丧失自我,个性和创造性遭到扼杀。因此,我们将在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研究。将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保证学生在不同学科和非学科领域的特长和才能有充分发展时空和条件;同时,把颠倒了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从评价中充分获取改革教学、指导教学的信息,使评价为教学服务。


评价过程的研究。具体方法是工艺水平分析,要求教师尽快掌握这种过程评价的方法。同时,我们将进行系统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研究,使用分层评价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多级评价标准,在部分学科试点,使学生一方面感到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一方面在体验成功后,又指向新的更高层次的努力方向,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更是评价的主体。把学生真正作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保证评价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逐步学会自定目标、自定措施、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使其在评价的实践中提高自我评价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逐步形成认识自我、创造自我的品质。

 


五、研究过程及其研究方法


1.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1年1月--2001年6月)

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交专家组指导并进行论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完成各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1年7月--2003年6月)

学习理论,在专家指导下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重过程动态管理、调控,进行公开研究,总结阶段研究进程。

(3)总结阶段(2003年6月--2003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请有关部门对本课题进行鉴定。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一种教育革新。按照国际教育革新和评价委员会的界定,所谓教育革新,就是为了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的革新尝试。从研究方法上看,就是行动研究,即事前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过程中调控和修正实践活动,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设计健康进行。

为了保证革新措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考察革新措施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在结合进行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和统计研究。


六、研究的保障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按照课题进展需要,向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经常开展学习辅导和研讨。

2、建立研究组织,形成研究队伍,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

3、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使学术活动和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结合学校改造和扩建,有计划地建设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实施。

5、在教育经费中,每年划拨一定的数额,满足研究需要。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主要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得到改善,这是主要的实践成果。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有质量的教育论文、支撑研究成果的辅助性材料。尽可能形成有关课题研究的一本专著。

2001年1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