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就按照课题的要求展开了理论学习,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觉地把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然后再总结,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并且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学生的文学素养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摸索。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教师文学素质高,其班上会有大批同学热爱文学,反之,教师的文学素质低必然会影响同学对文学的爱好,如果能够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带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三个方面,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转换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那么,这是不是在削弱教师的作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要练好内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文学素质去影响、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通过这种“无为而治”——即不断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当然,这种“刺激”也是互惠的,它也可以促进教师勤练内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完善,不断弥补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丰富师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得这样一个例子: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就请班里的同学找一找自身的长处以及老师不如学生的地方,有的同学指出老师上课时有时没有激情,有的同学指出老师朗读水平不高,有的同学还指出老师钟情古诗文,对现代文重视不够等等,下课以后,我把同学们的意见认真整理,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他们心目中的老师文学素质一定要过硬,而且是一个充满对文学、对生活的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这对我的工作不无促进作用。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尝试塑造一种互动、互惠、互相发展的师生关系。
语文学科的人及性和工具性的属性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目前学术界对如何尚无一致意见,概括起来,人们使用的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以非智力因素包括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以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作用尤为突出。
如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的合力?才是我们着重进行探索的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就像最好的疗法一样,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full functioning person),这样的人已经经历过最好的心理生长,机体的所有潜能都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作用,但这种发展的倾向性是必然的、先天的、至始最终会自动地完成自我的实现,假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能提供适宜的心理气氛的话,他为此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现代情感心理学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生源一直偏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市区的学校均低一个档次,以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为例,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平均分都排在下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 兼美的 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展示多姿多彩的画面,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刺激。例如在学习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长天一色”。我给同学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网络资源等,给这一名句配上画面,并且围绕这一名句写一段抒情文字,而另一班级则当堂完成,两者相比较,不难发现,通过学生的动手,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从而极大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传统文章时,因课文较老,同学兴趣不够,我在上课时,便采取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给主观主义者画像,给主观主义者“开药方”等形式来调动同学参与课堂的热情。
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兴趣的起伏较高,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在阅读教学中,而在写作教学上仍然没有突破,这些都是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