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是真的吗?在现代教学中,我们真的能作到只要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吗?No. 综观现实中的教学状况,我觉得播种的粟必须是一棵有活力、有生机、具有现代竞争能力的种子,这粒种子是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棵种子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必须先行反思,而后进行后续教学。从字面上来看,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者思路、学生反馈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处理。那么,到底教师要对哪些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又如何正确、客观、有意义的反思呢?前不久,我看了上海教育的一篇专稿《教师,你“教学反思”了吗》深受触动。触动的原因很多,一是有惭愧,自觉不如人的内疚;二是有惊讶,惊讶于他人对教学工作的细中之细,三是有启示,明确了自己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这篇专稿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有四点:第一,反思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第二,反思的视角是多维度的;第三,反思必须是理性的、积极的,有正确、先进的理论指导;第四,反思的自是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把他们归纳为11个字;教师、多视角、大理论、大发展。
一、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我也时常反思,也经常在下课后写教后记,记录自己的教学得失,但内容主要重在得失,例如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掌握。下节课,要在哪个知识点补缺补漏,增加哪些题型来巩固、强化新知。实际上,这些早就应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预估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百分率。我们通常在备课的过程中,偏重于对新授知识的导入设计和新旧知识之间如何串连,相辅相成,但这样的局限性太多了,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学生喜欢什么,想知道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例如在教牛津3Aunit 10时,孩子们渴望来到超市、肯德基,享受那里的美味,品尝甜美的食品等等。而我所做的呢,只是简单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准备了几样粗糙的食品或者有时用图片来代替食品,让孩子们在这么一个虚设的环境下、枯燥地、无奈地跟我学习ABC,而我总是在下课后感觉到对不起学生,因为我们考虑问题过于自私,着重自己利益的得失,因为精心准备一堂购物活动课,需要花费较多,包括道具的准备,人力不够,一个字“烦”。当然,我也会在公开课的时候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但那样对学生来说,实在太少了。我们要关注热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教师自身寻找问题,做到教学一切为了学生,要有忘我,牺牲精神,这里的牺牲是自己的利益的牺牲。
二、我们不仅从自身寻找教学问题,还要多维度,多视角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视角,同行老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专家学者和领导的视角。
自己对自己的视角,我在教后记中经常做,同行教师的视角我们也经常互换听课、讨论教学、互换心得,专家的视角也是常有的事。在这里,我们缺少的就是学生的视角,偶尔我会询问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某堂课,某个环节的设计而沾沾自喜,自我欣赏,却不曾设身处地询问学生,你学到了什么,你喜不喜欢,你怕不怕发言,你喜欢教师吗?这一类问题看起来很小儿科,觉得幼稚可笑,但我们忽略的就是它——孩子的体验与孩子的得失。在此,我得检查自己的行为,放宽自己的心胸,用博爱去关心孩子,用民主去争取孩子,用真诚帮助去扶持孩子,让师生头上的蓝天更加明净。
三、教学反思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
有时我们完成工作后回头展望,来时路上几多坎坷波折。实际上有许多波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或干脆扔掉理念的自由主张教育。这些都是极其可怕的。我们的教学设计每一步都要能拿得出相应的理论,如果不是那就绝不能使用,即使是多么动听的设计。在这方面的实践我还欠缺很多,这正是我理论缺乏的一面。平时多阅读,才能更好地设计教案和进行正确的教学反思。
四、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双赢的结果。
通过正确的、不虚假的反思,我们寻找到更合理、更优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赢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通过反思,教师能找到自己的支点,看到自己的目标,不盲目、不武断、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在认识与实践的活动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阅读真的能丰富自己,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在阅读完这篇专稿之后,心生愧疚之意更浓了。在日后漫漫的教学生涯中,我绝不能再虚度光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