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
——在体验活动中学会体谅和理解父母
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王妍蓉
离孩子最近的,就是爸爸、妈妈;最熟悉的环境,就是家庭。然而,孩子们真的留心观察过父母工作和生活环境吗?他们能够理解父母的日常的所作所为么?他们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长春市南关区教育局去年进行的一项德育调查。调查中,老师们发现,该区中小学在校生独生子女率接近100%,在家里经常从事家务劳动的中小学生不到70%,有2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生活习惯,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理解和体谅父母“这是当今社会青少年思想教育中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人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他们常常与父母为了几元钱、一个名牌书包发生分歧,产生矛盾,更有甚者为了家庭的一点小摩擦而离家出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必须教育中体验这一环节。
体验教育是少先队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员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讲课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归纳地讲,体验教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体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德育没有体验不行。
那么,如何通过体验教育让孩子理解父母,养成从小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走近父母,触动心灵的琴弦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现在的孩子不能体谅和理解父母,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不愿走进父母。他们认为家长对他们从头管到脚,不给予他们自由,由心底里产生与父母的代沟。再加上一写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过于偏激,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这些,现在的孩子哪里还愿意走近他们,更别提了解了。
为了打开这心灵天窗的第一步,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个“走进父母”的中队主题班会。我邀请了几个家长,让这几位家长分别为全体学生讲了“我的理想”“自己的童年”“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眼中的孩子”等几个主题内容。当其中一个差生的爸爸深情地讲到:“我眼中的儿子是个内向的男孩,他每次拿回的考卷都是成绩很差,我们当时也很生气,可回头一想,我的儿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在我眼中他也尽力了。他从上学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我们家长烧饭、买菜呢?他成绩差,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也希望他拿第一,可是……我们家庭条件不好请不起家教,我们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不高,有的功课也辅导不了,我作为家长觉得很对不起他。……”这位学生此时已是满眼泪水,一向很自卑的他没想到父亲竟然说出这样一段感人的话,他当场就站了起来:“爸爸,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您的期望!”“啪”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次班会开得非常成功,家长们真切的话语深深震撼了孩子的心。“趁热打铁”,当天,我就为全体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采访自己的父母,要求大家事先设计好自己采访的内容,(自己最想了解的)。在采访中他们了解到:父母一天生活十分紧张,工作占了一天精力的绝大部分,在业余时间里,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受教育情况又占了多数时间,还知道父母们都有一颗为了孩子宁愿委屈自己的崇高爱心和责任感。
通过这次“走近父母”的活动,孩子们迈出了理解的第一步,和家长之间消除了隔阂。孩子走进父母的"心灵",读懂父母这本"书",使他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更能感恩父母。
二、 体验“角色”,潜入亲人的心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自私心的根子在于缺乏情感教育。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扮演生活的不同的“角色“,经受各种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会激发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受,事实证明这一德育方法切实有效。
通过“走近父母”的活动,学生与家长之间跨出了理解的第一步,但是他们还不能切实地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持家的辛劳。我又在班内开展了“我当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有的跟着父母来到了单位,参与父母的工作,有的学着当一天家,从柴米油盐到洗衣、烧饭样样要做。一位来到幼儿园帮着妈妈当一天幼儿教师的女生,活动后这样对我说:“王老师,我原先以为妈妈每天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吃吃、睡睡,很开心,她工作的一定很轻松。可我没想到当幼儿园老师这么累,一会儿这个哭了,一会儿那个又闹了,孩子一直没有安静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像一个陀螺转个不停。现在我才体会到妈妈是多么辛苦啊!”
还有一位跟着总经理爸爸到公司“上班”的男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以为爸爸每天上班一定很舒服,只要大笔一挥,签个字不就没事了吗?可我今天看见的爸爸真不一样,他与下属开会时是那样的干练,把所有的工作布置得井井有条。在他公司里,员工们是那样的勤奋,没有一个偷懒的。爸爸可真了不起啊!我长大了也要像他那样能干,也当一个总经理。”
在10月1日长假期间,我给布置给了学生一个活动——挣钱,让他们在假期中用自己的劳动去挣一元钱。对这个活动学生有了许多自己从未有过的体验,他们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站了2小时的柜台,才卖出了一双皮鞋,赚了4元,真不容易啊!回头想想爸爸每天要在这站上一整天,不知要吃多少苦,更辛苦。今后我可不能乱花爸爸的钱了。”
还有也说:“ 平时总觉得每天看店有什么事情,没想到我第一次打工就要帮爸爸搬货。……把这5箱齿轮搬完我就累得不行了,腰酸背疼,眼发花。难怪有时看见爸爸老是捶腰,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后,我可要为爸爸按摩一下,不然,闪坏了腰可不得了。”
“拿着手中刚刚挣到的一元钱,真不知该怎么花?想想平时从妈妈那要十元八元不要几分钟就没了。今天我总算体会到‘挣钱容易花钱难’的滋味了。嗯,对!我拿这自己挣的一元钱为妈妈买一个发夹。好!就这么办。”……
这一行行出之肺腑的话,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的变化:他们感受到父母持家的艰辛、工作的辛苦了,真不容易;更难得的是能理解和体谅父母、与父母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还有的同学改掉了平时大手大脚的作风,懂得珍惜每一分钱,这一切都说明他们——长大了!是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在这些体验活动中真切地了解了父母的工作,感受了父母劳动的辛苦和不易;从活动中获得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真实感受。
三、 敞开心扉,弹奏和谐的旋律
著名作家冯骥才有句名言:“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心灵的最后一道锁是对人敞开心扉。孩子们通过与父母心灵的触动与“角色”体验,与父母缩短了距离感,全方位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可这种与父母建立的情感会是学生一种暂时的冲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淡忘这些那?如何使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长久”效应,就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孩子要经常向家长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聊聊自己的烦恼,为父母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父母们也要与孩子消除隔阂,放下架子,把自己在工作中的辛劳、持家的苦恼、教育的方式与孩子谈谈,也向孩子们敞开自己的心胸,这样大家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也更能体会与家长交流的愉快,体验与父母敞开心扉的真实感受,那父母与孩子之间将是怎样的一种和谐美妙的关系呀!
在班级里,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精美的“留言簿”,这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现在的孩子很怕与家长见面,怕一见到父母就把到嘴边的事情都咽回去了。“留言簿”的出现孩子和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当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班级中遇到的烦心事时,他们就一一写在“留言簿”中。家长们见到后就为孩子们解答难题,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让他们选择。孩子们见到后就会用父母解决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真切的感受到父母们的关爱,体验到了与父母交流的愉悦之情。
这本“留言簿”也是父母心事的吐露之处。为了与孩子保持良好而长久的交流氛围,父母们也常常把自己的在工作中遇到的烦事、家务中碰到的琐事、由于人相处时的难事也写在了“留言簿”上,这一件件,一桩桩不起眼的小事为孩子们打开了父母最原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这些事情中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在生活中的不易和辛劳,加深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随着“留言簿”的出现,家长们发现孩子与他们的话多了,他们说:"我们在对孩子的相互关系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只要有机会,我们就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自己工作的情况和工作的艰辛,孩子也不再哭着吵着打电话要爸爸妈妈来陪伴。""因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的东西,拉远了与孩子的距离,多半父母除了孩子成绩的好坏伴随着自己的喜怒以外,别无他求,这中间有多少空白?""我们孩子对父母工作的压力和辛劳逐步了解,懂得了体谅和关爱,常常是父母、望着孩子递上的一杯热水,一天的疲劳都忘却了,真正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在活动中,孩子的体验延伸为父母的体验,孩子感到更爱自己的父母了,父母也更爱自己的孩子,家庭氛围进一步融洽。信赖的确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让少年儿童参加体验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还对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服务社会,理解和体谅他人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个学生的妈妈说:“原来总觉得孩子小,只是百般呵护,家务活从不让她干。可在孩子的眼中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而她却根本不知道体谅父母,为爸爸妈妈做些事。在这几次体验活动开展以后,孩子变化很大,早上我们起得完她能自己煮好稀饭,当我看到桌子上摆好的稀饭时,我深受感触。”
“体验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辛劳。我想要永远和父母做好朋友。”“在体验活动中,我体会到了‘理解万岁’的真正含义。我觉得要永远尊敬和孝敬自己的父母。”“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长大了。我第一次体会到——长大的感觉,长大的感觉真好!”……
“拳拳父母心,毋忘高堂情”。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在了解和真爱基础上的孝敬才具有最现实的意义和最丰富的内涵。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流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关心、孝敬父母,逐步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从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跨世纪的中国少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