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博爱小学:品诗品课 携手共进 
博爱小学:品诗品课 携手共进 
发布时间:2005-09-26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boai
   
    923日上午,继马月老师、我、柴曙英老师陆续上师徒结对课后,谢秀蓉老师又主动请缨,为我们上了《英英学古诗》这篇文包诗的课文。尽管这已经我们本周第四次开展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但听课伊毕,我们还是围坐一团,认真评起课来。

教学中,谢秀蓉老师俊朗的粉笔字时时让人看着为之一振。她以一贯的干练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处处充分考虑学情,在疑难处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理解感悟铺路搭桥,那一番关于李白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的介绍,消减了数千年时空带来的隔阂。同时,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当作资源来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新鲜的生活感受,通过学生回忆中秋之夜的团圆和快乐来反照李白的彼时彼思,使学生深刻感悟李白中秋思乡之苦之深,从而渗透一个中国文化中圆月代表思乡思亲的特殊意象。更让每个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最后的拓展学习,她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了语文练习册上张籍所写的《秋思》,用动情的朗诵再次感受古时异客的愁思,将课堂内外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有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的思考,达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柴曙英老师和我提出了改进意见,认为在感悟到李白的思乡之情后,要把读诗诵诗的学习活动设计得更充分,把所悟之情读出来,从而深入情境,与诗人共分孤独,共当忧伤,在达到思想的共振同时,积累内化这首诗,使本课的重点得以体现。之后,再回到文题《英英学古诗》,总结英英学古诗的学法,也就是学古诗要会读会背,要懂得诗意,要知道作者。进而用《秋思》进行学法迁移,指导实践,真正实现文包诗这一特殊学诗载体的潜在价值。

评到兴高时,谢秀蓉老师又准备一鼓作气,亲身体验集体智慧的成果,使我们二语的教研活动更加实效。这无疑是我们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总之,这次教研活动使二年级语文组的教研活动持续向前推进,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郁,开诚布公的研讨习惯进一步得以巩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