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进行时” ——系列报道(一)
——正确认识“减负”?
今年两会期间,在人大代表上交的提案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教育问题。“教育乱收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中国教育之痛。有人说中国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上的失败。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同感,但对于这一切又颇感无奈。在这种背景之下,要求学校“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我们涌来,为此学校的领导立即在我们教师中间召开了两次“减负紧急会议”,传达了上级的“减负”精神,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实处。听闻此言,教师中间一片哗然,立即引来众多议论,他们对“减负”行为褒贬不一,甚至抱怨声多于支持声。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既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也与教师主观上不能正确认识“减负”有关联。所以要想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减负”行动中,“减”出成效来,首先就是要统一教师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看待“减负”。那何为“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和快乐。但教师关心的问题是“减负”之后,要不要质量?回答是肯定的:要。我想这是“减负”的根本。“减负”不是不要考试,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更不是不要追求教学质量。相反“减负”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即“减负”不“减质”。那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做教师无法回避,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才能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减出成效来。否则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了“减负”,势必将我们的教育引向更大的灾难之中。所以我们说“减负”从另一个层面上旨在唤醒每个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每个教师的创造才能,引用南通中学成功的经验之谈,那就是“宁可教师多费神,不让学生做费题。”只有这样,教师的智慧才能彰显出来,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教师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