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朝二:永存的警醒 
朝二:永存的警醒 
发布时间:2006-05-15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chaoer

每年的基本功比赛似乎成了年青人心头永远的痛,那是一种被推选比赛时心悸之痛;竞赛中过关斩将的磨砺之痛;闯关失败的失望之痛。然而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我得到的也许就是一种叫“警醒”的东西。

坐在众多参赛对手中,像我这样大龄者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都是青春焕发,甚至有个别还稚气未脱,她们似乎都很从容淡定,自信满满。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好象没有给我带来经验和沉稳的储备,相反却是畏首畏尾的犹豫,看着年青的对手,我不禁感叹“成事业需乘当年”。

要想做好一个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累积知识,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的文章,我们要求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而教师不是更要透彻地剖析文本吗?没有大量的文字积累和文学素养的修炼,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把握文本,恰如其分地解读文本。

上次到无锡去参加东南亚阅读教学观摹活动,让我惊叹的不是那些来自海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她们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良好的文学修养。台湾一位小学教师不仅能自编教材,还能著书立传,我深深的感受到知识的积累应该是我寻求进步的阶梯。

以前我总以为教育理论就像革命时期的口号,只要会喊用在哪儿都会合适。这次比赛前,我差不多把前半生该看却不喜欢看的理论书籍翻阅了一遍。在薛法根、窦桂梅等名师的课例和论著中,我发现原来理论也要用心用情去使用,才会焕发生命的美丽。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也指导着实践。在学习中,我逐步反思着自己的教学,看到一些自己曾经想做却不知如何下手的做法,在别人那儿得到发挥;自己曾经认为很精彩的做法,其实有很多弊端。

 这次比赛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兴,更多的是警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褪去年少轻狂的外衣,人们不能再用鼓励和期盼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时候,怎样对待成长和成熟的转变?怎样面对发展和平庸的矛盾?这将时刻警醒着我……

 

胡琴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