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06-12-26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ylxx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延陵小学 奚青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今年我任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我满怀信心,潜心走进《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围绕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引领儿童从生活出发,努力构建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一、让品德教学立足于现实生活

品德教学如何真实地切入儿童的灵魂,影响儿童的行为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儿童,所进行的品德教学应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应渗透在儿童日常的,看似十分平淡的生活之中。如《品德与生活》中第一课《拉拉手  交朋友》,考虑到刚入学的儿童,当他们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跨进小学大门的时候,他们将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小朋友们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有的小朋友甚至还感到害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首先我让学生认识教师,我作自我介绍,使小朋友对我产生亲切感。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片让学生认识新朋友:康康熊、乐乐猴、爱爱鸽、创创鼠4个小动物,让学生戴着喜欢的卡通头饰,模仿小动物们交朋友,激发学生交往的热情,消除紧张、陌生的心理。最后让同座同学相互认识或走下座位自然地进行交往。一系列游戏活动,由于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了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在好玩的地方玩耍,在零食摊买吃的东西,这些现象是学生在上学路上的普遍现象。我在教学《在上学路上》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上学路上应该怎么走”这一主题,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画上学的线路标记图;二是玩交通安全棋。通过画上学路线图和玩交通安全棋,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使学生懂得在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路上玩耍,不要吃地摊上不洁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学生在画中学,玩中学,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安全教育。

这就是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教会儿童生活。品德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这门课程。

二、开展多样、有效的学生活动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要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我在实施课程时,以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如《我们的校园》一课,我带领学生欣赏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充满生机活力的花草树木,清洁卫生的校道,别致的盆景,温馨的长椅等。校园营造的良好文化氛围,不仅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产生一种规范的体验,还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绿色校园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启迪,自觉维护校园环境。走进学校图书馆、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等,通过参观体验,使孩子们熟悉了校园环境,认识校园中的相关设施与自己的密切,学会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初步形成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又如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中,我先带领学生观摩升旗活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看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大哥哥大姐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庄严地行队礼。这一幕深深地感染着小朋友,他们都自觉地立正,注视着国旗,有的小朋友还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敬起了队礼。然后回到课堂中展开讨论:升国旗时要做到什么,哪些行为是不规范的?由于对升国旗场景有了亲身感受,学生很快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自然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接着让学生学着动手做一面国旗,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儿童对国旗知识的了解加深了,对国旗的热爱和尊敬加强了。

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心智发展还未进入到抽象的层面,所以,我们的活动要尽量围绕能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也就是要选择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这样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回归生活,实现生活化。

三、让品德教学融于生活。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 “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组织儿童分组表演、竞赛、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与儿童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来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学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使教师、家长和民众,以及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我想只有这样,让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会真正实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