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培英:《品德与生活课》——有“生命”的课 
培英:《品德与生活课》——有“生命”的课 
发布时间:2007-01-22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peiying

《品德与生活课》——有“生命”的课

             培英小学   骆凌云

教书育人是我们人民教师的职责,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就是这一职责的深刻体现。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生动无比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如何明辨是非。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由于年龄小,易好动,学习主动性差,要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自觉自愿高兴的事,首先就应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正所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让《品德与生活》课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课堂就像他们的“开心乐园”。

一、寻找感染点,碰撞学生的情感心灵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那么老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寻找感染点,创设主动探究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是一条重要的纽带,是促使学生情感潜力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品德教学就会真正开放起来,老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才能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在学习《我的生命》这一课时,我结合我怀孕时对于肚中宝宝的种种关爱,期望自己能生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当孩子生下后,对他精心的照顾,希望他能健康成长,让学生能和我产生共鸣,进而想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承载着父母、老师、亲人的期望。

二、     抓住切入点,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知是行的导航,行是知的目的。活动是品德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精心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和交往中形成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同时,注重教材特点,抓住切入点,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形成和教学行为的多重组合,构建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主体化大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真正体现知与行的统一。

1)、玩一玩

游戏与学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顺利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新朋友新伙伴》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边唱《找朋友》的儿歌,学生边下位寻找朋友,在自己选中的小朋友面前站定,两人互相握手,敬礼,再接着往下继续寻找下个朋友,看看谁找的朋友多。因为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善于与人交往,在熟悉的游戏中可以拉近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明白如何能交到朋友。

2)、演一演

表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课文内容或课外补充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时我做编导,学生演;有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教学《伸出爱的手》时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如购物、乘车、看病、问路等,推选一名同学扮演聋哑人,组内各成员合作表演故事,进行模拟体验。一名学生扮演聋哑人在那里指手画脚向路人问路,但过路人读不懂这位同学的手语,最后两人都很着急。表演后让两位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扮过路人的同学说:“因为读不懂手语无法知道他想去哪儿,真难受。”那位扮演聋哑人的同学说:“现在我明白了不能用口表达,听不见有多难受。”还有同学联系起了一则公益广告——“有路还要有爱心”,号召大家热心帮助残疾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聋哑人难!一切日常生活都难!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受生活。

3)、辩一辩

辩论能够增长人的才智,锻炼人的口才,这是品德课常用的方法,分小组或个人都可以。如在教学《我的邻里乡亲》时创设一个情景:当邻里之间为了是否可在小区内养狗而产生矛盾。让持同样观点的同学先议一议,再在班上进行辩论。指导学生在课前就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并指导学生整理出来对自己有利的材料。然后选出正反两方面的辩手在课堂上进行一场辩论会,其他学生当评委。如果自己支持哪一方,想补充证据的可以让他们用写纸条的方法进行补充。让学生在辩论当中感受到社会是一个大家庭,要靠大家共同来维护。

4)、查与访

通过调查访问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我们的生命》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调查访谈。可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问问妈妈:当知道怀了自己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每次感受自己在肚中有力的律动时是怎样的心情?当妈妈因为肚中有了一个小宝宝而产生生理上的反常时是怎样的心情?在肚子日渐大起来时是什么心情?当生产自己时妈妈的心情怎样的?问问爸爸同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的,它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三、     适应学生心理,教学形式灵活多变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要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变成是有“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有生命的课堂里得到真情的体会与领悟,明白生命的真谛,懂得如何成为“社会”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