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 
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 
发布时间:2007-03-14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ongdong
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
红梅东村小学              李琳
在与家长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他的孩子特别喜欢到外地旅行游玩,考试前孩子说,如果成绩好就带他去滑雪。那位家长也承诺,如果孩子期末成绩考得好就带孩子去滑雪。据了解如今仍有一些家长为孩子做什么都与考试成绩“挂钩”,考得好就给物质上的奖励,考不好还要罚孩子。虽然在方式上与前些年考得好就给钱的做法不一样了,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样。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能得到,而忽视了对孩子在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部分,琴棋书画无所不学,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已成为现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症。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家长总以为道德教育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体现不出价值。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重利益追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看到的是各种有形能力的拼杀。第三,与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见效慢,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等不及了。结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忘记了这一课,这一课的缺失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埋下祸根。
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呢?班主任在这项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班主任担任品德课的教学,新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符合儿童年龄和生活的实际,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使其成为依据、资源,来指导家庭教育。现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举例谈谈如何根据其中的一些内容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例一
教材内容分析: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它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是对自己的认识、态度、行为的调节的综合性表现。小学时期则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五、六年级年龄段(11~13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安排了“我是谁”一个单元作为这个方面教育的内容。教育目标之一是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学会发掘自己的优点,充满自信地正视缺点,扬长避短,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
指导家庭教育:首先让家长明白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概念。在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角色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指导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倾听别人的评价。在倾听别人的评价中形成自我意识,是人获得对于自身的认识的一个基本途径。帮助孩子认真倾听、思考别人对于自己的评价,不断发展、修正对于自己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在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关心他们的成长,理解他们的不幸,给他们以爱心,鼓励他们正确对待人生,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应该鼓励他们多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鼓励他们多进行内省,在冷静、客观的自我思考中认识自己。在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为自己营造一种和缓、平静、沉着的心态,避免带着紧张、躁动的情绪及强烈的爱与恨的感情色彩来进行反省。引导孩子发现,这样的内省才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帮助他们对比在不同心态下所作出的不同结论,从而发现在强烈感情下所作出的结论往往是偏激的、不全面的,带有主观臆断性。这样孩子生不仅能够在深刻的内省中更好地了解自我,同时也能够避免他们在强烈情感撞击下对自己作出不适当的评价与认识,妨碍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
在比较中认识自己。事实上,所有对于自我的评价都是相对而言的,孩子只有在发现了别人的强壮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瘦弱,只有在发现了别人的内向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活泼。因此,引导孩子多与别人进行比较也是帮助他们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很多时候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与别人相比具有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如别人,这是很正常的。当孩子了解这一点后,就可以带领他们进行与别人的比较,要求孩子尽可能多的找出自己与另一个同学的不同点,在细致的观察思考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差异,保持良好的自信。
 
例二
教材内容分析: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的人,这种独立自主的人应当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起生态型共生关系的人,一个具有共生型人格的人。本册教材中设置了“我学会与人相处”等单元,教材在这一单元中关注的是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关系。1113岁的少儿正处于一个渴求同伴和友谊,寻找知心朋友,具有强烈交往需要的年龄。
指导家庭教育:为孩子创设开放的交往环境,激励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欲望。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的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比如多带孩子串门,支持孩子带同伴到家里来玩,不要对孩子们的游戏作过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指导家长教给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学习正确地交往。
1、最基本的交往技能——寒暄。寒喧就是见面打招呼,如新朋相识,老友重逢,相逢开口笑,嘘寒问暖,问候致意等,都属于寒喧。家长应该教孩子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鞠躬握手,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如何使用恭敬言语等等。
2、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话。对话,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的联系,加深印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与好感。应教会孩子如何如何提出讨论的问题,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别人等。
3、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是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理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的一些正确做法,如倾听时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4、人际交往深化与发展的技能——共事。这就是说,大家要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家长应教给孩子在一个交往集体中应具备的品质:有毅力、有责任感、真诚等等。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除了一些技能的掌握外,还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守信、真诚、开朗、诚实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比如串门时有礼貌,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离开时要整理好被拿出的物品等。
 
例三
教材内容分析:根据有关的研究,五、六年级的儿童所可能的爱祖国的观念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按照儿童的这一特点,教材设置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这一单元,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发出他们与历史中的人,历史的文物,乃至富有历史文化色彩的山山水水之间的“对话”,引领儿童走近它们,召唤儿童对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之情。
指导家庭教育: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科学家、数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苏霍林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了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平时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如:节日、故事、绘画、过生日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靠老一辈革命家,英雄,科学家奋斗,牺牲而换来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至要。为此,不断地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补充,将对我们对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
                                            2006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