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四了”,就是指课上该讲的要“讲了”,该练的要“练了”,练后要立即“评了”,下课时作业本要“收了”。
(1)“讲了”。过去,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为:讲评、订正前课作业——复习旧知识——讲解新课——梳理新知识——课内练习——教师点评。学校组织教师分析后认为,在课堂教学前1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第一、二个环节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对课堂教学程序作了调整。教师上课直奔主题,进行节奏明快的启发性讲解和时机恰当的点拨。学校要求教师创新课堂设计,讲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 规律。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渔轮7月份捕鱼2400吨,8月份比7月份多捕1/4,问8月份该渔轮捕鱼多少吨?一般来说,教师在讲解时都会遵循以下思路:弄清问题、分析条件、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四了课”的倡导者
(2)“练了”。 “练了”要重实效,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要针对一般学生易混易错之处选择题型,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或正反对比。同时,限定练习时间(一般为 5~10分钟),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学习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选择好共性问题以便重点讲评。
(3)“评了”。对课堂中安排的练习,一定要“练后即评”。从知识技能建构的规律看,即时评价缩短了信息反馈的周期,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学生完成练习以后,内心最渴望的是知道答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即时评价提高了学习效率。评讲的过程包括:说 出算理——宣布结果——统计错误人数——分析错误原因。评讲方式可以是一名学生讲,全班集中评;也可以是教师讲算理,学生说过程;还可以是学生自主评,教师当参谋。评讲过程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还要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巡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分 析评讲,这样可以节省评讲时间。
(4)“收了”。下课之前,教师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了”,这样,学生可以安心参加课间活动,教师也可以从作业本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冯长宏:25年走出的“轻负高效”之路,中小学管理, 2007.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