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学习心得(青龙中心小学) 
学习心得(青龙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08-12-10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exiaosu

    心 得

文章名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杨静玉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

二、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三、巧妙利用教法迁移,达到动之以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并行的学科都独立承担各自的课程功能,但相互之间仍有交叉,这种交叉是必然的。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多为兼职,而且多数是语老师。因为兼职,老师普遍感觉时间和精力够不上,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语文学科和思品学科的教学进行巧妙的整合,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综合性,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工作也更有实效性。同时利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促进其他教学及工作开展,也将让所从事的几项工作相得益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青龙小学   徐卫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下面就“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品社课开展《平安》主题活动时,我就结合语文书上《学会求救》展开教学,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安全水、电、火、煤气等常识,树立安全意识,养

成相应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的成长。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现代化用品进入平常人家,城乡社区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安全隐患:如住高楼乘电梯可能发生的事故,家用电器的安放和使用不当、外出活动、游泳时遇大风、雷电……。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预见能力不够,很容易引发危险,受到伤害。针对上述情况,本课作为珍爱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增强小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学会运用居家安全常识、学会自护自救。目前,对城市儿童威胁比较的安全隐患是触电和烧伤,对农村儿童威胁比较的安全隐患是溺水,这些危险已经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教育儿童提高这些方面的安全意识,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了解居家安全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在课上从“危险在哪里?”“小小辩论会”、“意外事故有因”、“危急

时刻”“真实的故事”、“消防练兵”入手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

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

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的优势。反过来,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我教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体会

                                   胡茹芳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作为教师,也明显感受到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质的突破。

首先,课程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其次,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因而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四单元《我是谁》这课时,由于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针对课程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一开始,就以教师问的我是谁来打开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除了我是老师,我还有可能是谁这样的问题,并出示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这样就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2、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在让孩子们明白角色与责任这一道理时,我不是简单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从师生角色的责任这一学习最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然后,让孩子们看书、同桌讨论、小组表演等体验性、探究性地学习,使他们在课堂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由于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孩子们始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同时,老师适时给与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而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通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作为教师,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那就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思品学习心得

                                                         丁雪莲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

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一、同一学年:主题相同,教材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一,意义同构

    语文是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读,获得感悟。启示学生明白道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因此学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也是必然的。不同学科之间也会出现文本内容的类似、主题目标一致的协调性和融合度,由此这就意味着学科之间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以及相互补充、丰富和提升等方面有所共享。

学生在对静态的文本内容(语文)的理解与动态的活动体验(品德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互补中,建构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关系和思考方式。就事物而言,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取决于看事物的不同的人的感受和判断等,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说,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提升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思维品质。

    不论语文还是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了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链接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的话,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学科间融合的魅力。

    同质的故事: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

    学习主题目标一致,内容接近的课文,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还有不少范例。当然,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二者所体现的协调关系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它们体现着不同的运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终极目标上又汇合成一种力量,实现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协调促进着学生的发展和“道”的形成。

    另一方面,虽说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口语交际,用具体的事例,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还可以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习作要求: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符号,将自己的感悟和愿望等表达出来。而品德与社会课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确立一种感激父母、回报父母的道德情感,能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道德实践力。由此,两学科的合力,促进了认知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强化,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语文)与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实践(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养。

 

 

 

    心 得

文章名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作者

金启根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尤汝萍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课程重视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联结中弹性地延伸。另外,因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多种形式上的整合,将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金色的秋天》主题时,语文教学和品德学科教学可以联合起来,综合开展活动,以“大课堂”的形式教学,如: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观察、收集资料,开展“谁不说我的家乡好”系列活动,可以展开小演讲会“我说家乡的秋天美”,“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还可以是写作文……      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备课时,应不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的优势。反过来,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全都参与。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我认为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尤其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语文课,要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于活动中悟理、于活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回归生活实际,点燃学生情感

品德社会性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我们要选取实际生活内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课前参与,以生活为基石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三、构建多元化、多尺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可以加强自评、互评、小组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了儿童的自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同时,在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

 

 

 

 

 

 

 

 

 

 

 

 

 

 

 

 

 

 

 

 

 

 

 

 

    心 得

文章名称

谈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优势

作者

未知

阅读时间

2008-10-15

读者

徐玉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是根据《纲要》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有的老师认为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难度大,主要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兼职是不利,但也可以利用兼职多重角色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综合性,使教学更具有特色,更有实效性。同时也利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促进其他教学及工作开展,让所从事的项工作相得益彰。

 

 

 

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备课时,应不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的优势。反过来,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心 得

文章名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王慧玲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

二、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三、巧妙利用教法迁移,达到动之以情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心 得

文章名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朱娟芬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下面就“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

二、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三、巧妙利用教法迁移,达到动之以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老师应有意识地将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语文教学上,需要到户外实践的内容,首先制定参观调查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仔细询问、深入探究,使参观实践活动具有针对性。上“品社”课时只需组织学生将探究的内容进行汇报、梳理、总结,不必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这样调整教学时数,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见重视课程知识、学生经验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心 得

文章名称

谈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优势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蔡美琪

 

 

 

    

 

 

 

 

一、         班主任上好品德与生活的优势

1.班主任从事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更轻松有效。

2.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科任教师教学品德与生活,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1.内容上的整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形式上的整合,从教学形式上体现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课程重视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联结中弹性地延伸。另外,因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多种形式上的整合,将会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心 得

文章名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拓展探究

作者

金启根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朱春娟

 

 

 

    

 

 

 

 

一、 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

2.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3.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但不是纯德育课程。

二、 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途径

1.问题或专题的综合性拓展 在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基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而展开的。

2.主题学习的综合性拓展 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即为完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多种相关的学习活动及方法。

3.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拓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环境,还要综合各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并且注重对活动的反馈和交流。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为拓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和渠道打开一扇扇的大门。

 

 

 

    心 得

文章名称

谈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优势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沈振琴

 

 

 

    

 

 

 

 

二、         班主任上好品德与生活的优势

1.班主任从事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更轻松有效。

2.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科任教师教学品德与生活,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1.内容上的整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形式上的整合,从教学形式上体现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我一直认为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难度大,主要是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才知道:兼职虽然不利,但也可以利用兼职多重角色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综合性,使教学更具有特色,更有实效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促进其他教学工作开展,让所从事的几项工作相得益彰。

    心 得

文章名称

谈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的优势

作者

未知

阅读时间

2008-10-15

读者

吴小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是根据《纲要》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师多为兼职,有的老师认为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难度大,主要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兼职是不利,但也可以利用兼职多重角色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综合性,使教学更具有特色,更有实效性。同时也利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促进其他教学及工作开展,让所从事的项工作相得益彰。

 

 

 

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备课时,应不仅仅停留在品德与生活学科的课本上。要使教学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学生,利用资源,整体发挥优势,促进教学效益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说,现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师兼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许多的优势。反过来,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促进品德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样可以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教学的课程使几个教学工作互相受益,实现教学的“双赢”,与此同时,在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感悟、内化道德观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体验,才会“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体验始于兴趣,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效果,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努力发掘和充分发挥适合品德与社会学科、能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和心理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心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始终保持美好、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积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如教学《学会做学习的小主人》,我不仅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与道理,还让学生谈谈你是不是学习的小主人。同学发言热烈。郝毅说他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因为他学习自觉,有目标,在暑假里订了学习计划;朱磊说他不是学习的小主人,因为他学习不主动………同学畅所欲言,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二、体验载于活动,以活动贯穿学习过程。就品德与社会而言,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在教学中尽情的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表现机会。具体来说,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如教学《他是最棒的》时,我就让学生们表演,扮演记者采访同学的学习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学生要热爱读书、热爱生活。或者让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练习题目。
     

 三、体验终于感悟,以感悟唤醒学习智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达不到此种境界,就意味着现场体验最终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如学习《我与同学之间》时,我和学生们一起交流自己身边曾看到或听到的发生在学生周围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这不仅感动着学生自己,更感染着别人。使学生对有困难的人的同情之情喷涌而

 

出。在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感性材料面前,品德教育的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牢固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通过情感的唤醒,学生的各种思想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有了自己正确的思想,才能有效的学好其他学科。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悟,从而达到理解认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当然在教学时,我们又会遇到新问题,例如①体验是不能传递的,因此学生交流体验感悟时就具有其个性化,使得学生的沟通会产生误区。②体验毕竟只是一个行为过程,有时学生只仅仅停留在体验的表面,还不能真正上升为自己的思想感悟。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研究。
      

                                                       青龙中心小学 王梅芬

    心 得

文章名称

谈兼职教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戈文洁

 

    

 

 

 

 

一、         班主任上好品德与生活的优势

1.班主任从事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可以使班主任工作更轻松有效。

2.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科任教师教学品德与生活,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1.内容上的整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形式上的整合,从教学形式上体现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兼职教师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难度大,主要是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才知道:兼职虽然不利,但也可以利用兼职多重角色的有利条件,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综合性,使教学更具有特色,更有实效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促进其他教学工作开展,让所从事的几项工作相得益彰。

 

 

 

 

 

 

 

 

    心 得

文章名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江萍

 

 

 

    

 

 

 

 

一、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

二者都以实践活动为前提,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但落脚点有所不同。语文课侧重于语言的训练及积累,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二、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重视课程知识、学生经验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巧妙利用教法迁移,达到动之以情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上“品社”课时只需组织学生将探究的内容进行汇报、梳理、总结,不必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这样调整教学时数,可以提高课堂效益。

 

 

 

    心 得

文章名称

“品德”课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尝试

作者

 

阅读时间

2008.10

读者

朱秋琴

 

 

 

    

 

 

 

 

一、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

二者都以实践活动为前提,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但落脚点有所不同。语文课侧重于语言的训练及积累,调动起学生表达的积极性。

二、注意学科互为补充,达到相辅相成

重视课程知识、学生经验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三、巧妙利用教法迁移,达到动之以情

 

 

 

思品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做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上“品社”课时只需组织学生将探究的内容进行汇报、梳理、总结,不必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这样调整教学时数,可以提高课堂效益。重视课程知识、学生经验的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