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寻找品德教材与生活之间的“交点”(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陶雯) 
寻找品德教材与生活之间的“交点”(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陶雯) 
发布时间:2008-12-24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exiaosu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杜威也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的确,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而在学校,品德课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如果单凭说教,品德的内化简直就是一句空话,很多次的课堂实践都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能寻找到教材与生活之间的交点,让品德的内化水到渠成,不着痕迹。

着眼于生活……

(一)关注天下事

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教师稍稍留神,就能从中捕捉到与我们德育相关的话题。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会经常组织学生围绕热点时事新闻或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进行专题讨论,在天马行空之余学生不仅长了见识,而且也非常自然地接受了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和义务;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家乡哺育了我”这一单元时,我就从当前家乡的现况和学生关注的话题谈起,让学生一起来谈谈常州新开放的红梅公园、淹城野生动物园和就在学校附近的新筑的青洋公路和大桥。由于话题贴近学生,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在交谈中有了共性的认识,那就是家乡正在飞速发展,家乡也越来越美,对家乡的喜爱,对家乡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也得到了自然的流露。

(二)关注身边事

儿童的生活有多宽广,德育的途径亦有多宽广。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教材中,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教学设计就可以源自学生的生活。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的《心中有“规则”》这节课时,就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相关的德育内容:

师: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条“书香长廊”。同学们课余可以在那里看自己喜爱的书,我们还特别制定了一份公约。(幻灯片出示公约的内容)说说,你在“书香长廊”享受到了什么?

(学生饶有趣味地说着自己看到的故事、懂得的道理。)

师:(录像:在“书香长廊”拍摄到的有些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

(幻灯片出示一组数据:书少了……;损坏……)

你看了这些画面和数据,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有些同学太自私了,不能把图书据为己有。

生:不能在那儿打闹,影响其他同学看书。

生:以前多新的书啊!现在残缺了,有些同学太没责任心了,应该帮它补补。

……

制定规则看似和我们同学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老师善于关注符合学生实际,来自他们生活的教学内容,那教育就不再是空洞的、无力的、遥不可及的。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震撼心灵的。

又如,在《品德与社会》中《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这课,我拍摄了校园的荷花池、植物园、健身场所等地。虽然这些场景就在学生的身边,每位学生也耳熟能详,但却经常熟视无睹。而当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作为教学内容搬进课堂,那感觉就全然不同了。学生是如此的亲切,有的惊呼:“啊!那不是我们学校的……”,有的甚至啧啧赞叹起来:“我们的学校真漂亮啊!”是啊,有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切情感,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还要充当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可以被利用的细节,增加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外,身边的偶发事件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德育内容。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刚上课,就有学生告诉我凌晨抄殷林的作业,而殷林也居然不告诉老师,任凌晨从头至尾抄完了事。因为他们是“铁杆哥们”,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我马上调整了教学计划,将《抄袭害了谁》这课提前。结果,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对这课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有好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之余,也可把“挖掘生活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搜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例如,在三年级的“我的成长与家庭”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向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故事,找寻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讲述从长辈那听来的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也应该发自内心地爱父母长辈。 

回归于生活……

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值得探讨、研究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习领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但是,更为关键的还是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在现实的生活中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如,学习《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一课后,虽然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但生活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分析现实状况发现:我班有60%左右的流动人口子女,父母在外打工,生活实属不易,但现在的家长再苦再累也不想让孩子知道,更不想让孩子受苦,所以很多学生都有相当数量的零用钱,且都有瞎用、乱用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让学生回去询问父母后完成一张月调查表:

内容

项目

月收入

 

月支出

 

结余

 

爸爸

 

 

水电媒费用

 

 

 

 

 

 

 

房租

 

 

妈妈

 

 

 

 

伙食费

 

你的花费

 

其他

 

合计

 

 

调查的结果和我的预计如出一辙,父母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甚至很多学生还在浪费父母的血汗钱。面对着一张张写满父母艰辛的调查表,其实孩子们内心已经有所触动,此时的我也已进入煽情的角色,略带深沉的语调抛出了两个问题:“同学们,从小小的一张调查表中你看出了什么?”“父母生活容易吗?你还从哪些平常的细节中感受到这一点呢?”

其实孩子们在平常也看到父母的付出,此时的引导触动了他们,有些孩子几乎是带着哭腔说到自己的父母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平常自己很节省,近乎抠门,但对自己却有求必应……接下来的“节约零花钱,为父母分忧”的全班倡议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还是在《心中有“规则”》这课中,临近结束时,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很好地在“知”和“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自己学校新增添的三个景点中任选一处,设计、制定一份规则。这一设计既让学生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让学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认知走向了行动, 从内化到实践。

     同例,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最后可以安排学生自己也来制作一次“再生纸”。当学生们用自己带来的豆浆机把废报纸搅碎成纸浆;当他们用各种方法把中间的水分去除;当他们成功地撕下自己制作的纸,我想:他们心中也一定体验了一份造纸的艰辛,也了解了垃圾分类处理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我认为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那就是: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总之,我们在品德教学中,要挖掘生活中有利于教学的内在因素,让德育与生活融会贯通,真正让这门学科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