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题研究>>《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 习 心 得(青龙小学)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 习 心 得(青龙小学) 
发布时间:2009-05-31   点击:   来源:信息中心   发布者:hexiaosu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之《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杨静玉

 

品德课程在课堂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教科书的功能并不是要让孩子在头脑中去‘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教科书是你孩子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实现调动孩子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孩子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新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课利用的资源”,是教与学的拐杖和范例。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话题,关注孩子亲历的生活,尽量寻求孩子自己能感受到、观察到、或有经验的生活、问题或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或删减,创设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情境,避免空洞的说教,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认识

朱娟芬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现就本人在学习课程标准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谈点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认识。

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同时,这段话还从两个方面给课程定性,一是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一是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这就是本课程的性质,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首先看人文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社会活动,儿童的发展包含生理、心理诸多方面,而本课程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这就是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也是本课程的方向。根据这一理念,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课程属于新的德育课程。

再看综合性。在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儿童在生活实践中 ,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就获得了有关这事物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这三方面是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作为一个整体影响着个体发展的。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总之,只有牢记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才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本课程基本理念之二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儿童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内容标准的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的,如我在成长 我与家庭 我与学校 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有关的社会常识以散点式安排,即根据儿童生活的实际,打破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知识原有的学科逻辑,将各种知识分散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全面,只求其与生活的连接。这与过去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遵循学科体系来组织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一些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并审查通过的新教材,就用儿童生活中的话题作为教材的主题或课题,如《我们都有发言权》(教科版)、《我不耍赖》(苏教版)、《欢欢喜喜过春节》(人教版)等,使儿童感到亲切。这些内容正是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学科教学建议

作者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朱一萍

 

重视课后内化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品德学科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将课堂中的感悟、体验延伸至课堂外的实践、内化。1、重视学校其他教育环节功能的发挥

2、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3、重视孩子社会生活功能的发挥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和生活就变得十分重要。过去,教师备课主要精力放在课上的40分钟,不太重视对学生课前、课后观察、访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等学习活动的指导,似乎布置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原本不太成熟的、单一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梳理和升华。而课前、课后的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是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学生看到、学到了更多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调动起学生在课下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针对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合适的活动方案。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朱秋琴

 

 

 

一、牢记课程标准

二、做实教学准备

1、观念转变到位

2、目标把握精准

3、教材研读透彻

三、创新教学方式

四、优化课堂教学

五、重视课后内化

六、建构评价体系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课程标准,不断解读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作为教师,是否把握了这一课程改革意图,能否将孩子看成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活生生的成长着的个体,能否为他们的发展负起责任。

教师有课堂资源开发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努力提高课堂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孩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

 

 

 

 

 

 

 

 

 

 

 

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吴小玉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或去体验感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蔡美琪

 

 

 

七、牢记课程标准

八、做实教学准备

4、观念转变到位

5、目标把握精准

6、教材研读透彻

九、创新教学方式

十、优化课堂教学

十一、  重视课后内化

十二、  建构评价体系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课程标准,不断解读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作为教师,是否把握了这一课程改革意图,能否将孩子看成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活生生的成长着的个体,能否为他们的发展负起责任。

如果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实现了实施新课程观念上的准备。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戴飞英

 

 

 

十三、  牢记课程标准

十四、  做实教学准备

7、观念转变到位

8、目标把握精准

9、教材研读透彻

十五、  创新教学方式

十六、  优化课堂教学

十七、  重视课后内化

十八、  建构评价体系

 

 

 

 

 

 

 

 

 

 

 

    在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课程标准,不断解读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明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是实现本学科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教材要研读透彻,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话题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

作为品德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将课堂中的感悟、体验,延伸至课堂外的实践、内化。坚持评价标准人性化、坚持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徐卫琦

 

 

 

十九、  牢记课程标准

二十、  做实教学准备

10、      观念转变到位

11、      目标把握精准

12、      教材研读透彻

二十一、        创新教学方式

二十二、        优化课堂教学

二十三、        重视课后内化

二十四、        建构评价体系

 

 

 

 

 

 

 

 

 

 

通过学习,我深知,该课程是对传统德育课程的大变革,她有我们长期以来重视德育知识获得的做法中破茧而出,开始吧关注的视野放到儿童的生活中。所指的的儿童的生活包括他们过去的已有的生活经历,更包括他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他们即将面临的生活事件。

作为教师,是否把握了这一课程改革意图,能否将孩子看成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活生生的成长着的个体,能否为他们的发展负起责任。

如果教师在思想上首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实现了实施新课程观念上的准备。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丁雪莲

 

 

 

二十五、        牢记课程标准

二十六、        做实教学准备

13、      观念转变到位

14、      目标把握精准

15、      教材研读透彻

二十七、        创新教学方式

二十八、        优化课堂教学

二十九、        重视课后内化

三十、  建构评价体系

 

 

 

 

 

 

 

 

 

 

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要求教师要结合好学生实际,选用多种形式进行以活动化、生活化、社会化、探究式为主体的教学。

1、讨论与交流(包括小组和全班)。能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通过讨论、交流,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在分析比较中,明白道理,知道正确的行为要求

  2.调查研究。是品德课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可以放在课前或课后也可在校内进行,还可在校外进行;既可组织学生到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访问、体验,又可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这一形式,为学生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王慧玲

 

 

 

一、牢记课程标准

二、做实教学准备

1、观念转变到位

2、目标把握精准

3、教材研读透彻

三、创新教学方式

四、优化课堂教学

五、重视课后内化

六、建构评价体系

 

 

 

 

 

 

 

 

 

 

重视情感,使课堂升华

重视体验、重视感悟,彻底抛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的条条框框,努力建立高效的德育课堂,已经成新课程中品德教师们的共同追求。以前我们曾经搞了活动化、生活化、社会化、探究式教学,从上一年我们又增加了情感化教学。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是把知识放在首位,而重要的是在教学生做人,因而情意目标必须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我们让品德课堂成为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课堂。

新课程中,作为品德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学生积极情感产生的基础,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王梅芬

 

 

 

    

 

 

 

 

一、牢记课程标准

二、做实教学准备

(一)观念转变到位(二)目标把握精准(三)教材研讨透彻

三、创新教学方式(一)品德课堂倡导对话式教学(二)品德课堂倡导合作学习(三)品德课堂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优化课堂教学(一)将孩子过去的生活作为教学起点(二)防止教材使用中的随意性(三)关注吉的图例与留白(四)让课堂成为平等对话交流的场所(五)注重孩子在课堂中的自我展示(六)引导孩子乐于倾听同伴观点(七)紧扣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八)用合理的活动促品德的发展(九)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十)有意将课堂感情引向课后实践

五、重视课后内化(一)重视学校其他教育环节功能的发挥(二)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三)重视孩子社会生活功能的发挥

六、建构评价体系(一)尊重孩子是科学评价的前提(二)教师随堂评价必须慎重(三)让孩子成为评价的主人(四)引导孩子自己制作并管理“成长记录袋”

 

 

通过学习,让我深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课堂上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学 习  心 得

文章名称

《常州市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社会)

作者

常州市教育局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尤汝萍

 

 

 

 

 

 

 

 

 

 

七、牢记课程标准

八、做实教学准备

4、观念转变到位

5、目标把握精准

6、教材研读透彻

九、创新教学方式

十、优化课堂教学

十一、  重视课后内化

十二、  建构评价体系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需要学生广泛的接触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通过自己切身的实践、调查、观察,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和习惯。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其实很难,不仅要教师、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还应该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避免空洞的说教,用情、用景、用心去引导,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感悟中习得知识、升华认识。
  品德课的学习经常会课上说一套,课下又是一套;在学校一套,在家又是一套。我想出现以上情况应该是儿童的正常表现,他的心里不会每天都装着制度、规则。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能够完全改变学生的思想,有些东西已经变成了习惯,并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够发生效应的。因此,要想真正把我们的课堂所学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师与师之间、师与生之间、师与家长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某些方面,在言行举止中让学生发生改变。

 

 

    心 得

文章名称

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作者

市教研室

阅读时间

2009.5

读者

朱一梨

 

 

 

    

 

 

 

 

 

 

 

一、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课程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二、做实教学准备

(一)观念转变到位

(二)目标把握精准

(三)教材研读透彻

三、创新教学方式

(一)品德课堂倡导对话式教学

(二)品德课堂倡导合作学习

(三)品德课堂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优化课堂教学

(一)将孩子过去的生活作为教学起点

(二)防止教材使用中的随意性

(三)关注教材中的图例与留白

(四)让课堂成为平等对话交流的场所

(五)注重孩子在课堂中的自我展示

(六)引导孩子乐于倾听同伴观点

(七)紧扣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

(八)用合理的活动促品德的发展

(九)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性

(十)有意将课堂感悟引向课后实践

五、重视课后内化

六、评价体系

 

 

《品德与社会》整合了品德、科学、社会、生活教育等内容,

将法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召唤着教师从观念到实践都要

回到真实生活世界之中去。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要自觉的、有意识的将孩子课内课外,

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

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