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广泛学习,提高素养
担任品德课教学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班主任,我们中山的
我们对班级文化进行了深一层的研究、探讨与实践,首先我们对班级文化的涵义达成了共识:“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内师生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在建设班级文化中,我们鼓励教师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智慧地来管理班级,并能从琐碎的班级事务中找到教育的规律,自我减轻工作的负担,成为智慧型、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参与班级建设,以尊重学生的天性和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监督者。让学生参与班级某些决策,研究不同政策的各种结果,并把他们的研究结果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提高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真正做到在成事中成人。
认真研读《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构建和谐班集体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等文章,写出的读后感以及教育故事渗透着老师的智慧的火花,那是碰撞后的闪现的光芒。通过学习,组员充实了理论支撑,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老师们学习着,思考着,并且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校园网络、科研博客、主课题网站等阵地共享教师教育管理经验、教育策略;交流各自的教育故事、成败得失;在这里,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老师们的理念不断在更新与提升,大家在碰撞中成长着。
11月我校老师参加了本次全国品德研讨会,感受到本次活动充满了魅力,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激情、互动、丰富、充实、迷人”。回来后,出去听课的老师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心得。此次学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品德教育教学信息容量之大之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可以说品德资源几乎与社会生活相接轨,生活中的信息几乎都可以成为品德课教学的资源。如何用好资源,这次活动给我们许多启示。
二、研读课标,重组教材
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组织老师对教材进行研讨,同时也交流讨论了在利用教材,实施课标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各自的困惑。结合新基础研讨,靠师生的智慧,把班级布置出我们的特色。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后,有些教室里布置生物角、图书角、阅报角,黑板报、学习园地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有些教室把全班同学的照片贴成一个家,把争章竞赛表设计成一棵大树用不同颜色的树叶表示不同的结果,把优秀作业展示设计成一个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展示。把大家讨论出的班风、班级公约、集体获奖证书贴在最显眼处。特别是到了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教室更是装饰得漂漂亮亮。这些布置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如没这载体,老师的教育思想、班级的共同目标、学生的愿望如何展示。诚然,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操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是一个师生建立感情的契机。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接纳教师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室布置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个精神财富创造的活动也是学生一个锻炼教育提升的过程。
可以看出我们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能在合理地运用教材的基础上注意开发课程资源,特别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补充,注意了教材的时代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进行了身边资源的整合,(与许多社区基地结对子,把他们请进来,或组织学生走出去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例如:分别与肯德基、敬老院、干休所、消防队、一院、交警中山门岗亭结对子,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天地。其次,品德课与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结合起来,例:地球村活动(废品回收)、体育节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接受考验,提高认识。再次,品德课与班级活动结合起来,例:班级环境布置、庆祝会等。力求通过学习生活,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并能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真正地落实到平时的行动中。
三、参与研讨,促进成长
9月,常州市杨文娟名师工作室第七次活动在我校举行。我校王芬、包丽佳老师积极准备,分别上了《我要攀登》《我们的班级》两堂研究课。课后,在杨校长的精心组织下,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紧紧围绕工作室课题抓住主题词“资源、生活、活动”进行了评课,给两位上课的老师热情的指导与帮助。
讨论中,大家的思维在进行不断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不停地闪现。“如何更好地利用好教材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如何利用某一环节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与感染,让学生从思想上深深受到教育,从而指导生活实践。这些都给上课老师以深深的思考与启迪。
经过一天的思维碰撞与洗礼,两位上课老师感觉收获颇丰,其他的老师们也感觉到收获颇丰。感谢杨校长及所有工作室的朋友,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旅程中,从工作室这个特定的加油站获得成长的动力与希望。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努力让教师置身于浓厚的研究氛围中,促进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思考、大胆交流、参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这学期参加全市优秀录像课评比工作报送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一节,获得了市一等奖。
执笔人:王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