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的品质;围绕课程实施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注重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
本学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构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小学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本学期工作的特点是:充分展开群众性教学研究,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深入而全面、扎实而有效地展开,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把科学学科教师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1.精心安排系列学习内容,讲求针对性、有效性。
(1) 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究竟是什么》……既有科学课程改革理念性、学术性思考;又有科学主题教育形态性研究。
(2)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3)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4)认真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
2.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1)通过调研了解教师需要,精选理论主题,组织区内骨干教师研读--导读—实践,采取“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2)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加强课程管理,引导学校及科学教师落实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杜绝违规行为。
2.加强教材的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各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群体力量,有序开展教材章节分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和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教师吃透新教材,全面把握新教材编写意图。
3.整合我区教科研力量,由市教研室牵头,开展专项研究。本学期专项研究的重点是:中法合作“做中学”项目的深入研究;二是“课型研究”包括课型分析和经验总结。
4.结合科学学科基地的系统化建设,配合我区科学学科名师发展工作室安排,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地活动,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动力作用,引导教师充分、全面解读《科学》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1.改革传统教研方式,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中心组、科学青年教师发展工作室基地的引导功能,向学科教师展示研究氛围与榜样风范。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指导。
5.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性、主题性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6.继续征集、优化、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探索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学课题研究应重视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应重视质的研究;应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具体问题为着眼点:强调结果价值与过程价值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
(五)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1.逐步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重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
2.帮助部分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生学业(学生成长)记录袋,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3.逐步成熟小学科学学科有效教学抽样检测调研工作,对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命题理论作出探讨,将命题科学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4.探求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的最佳模式,是小学科学评价体系重点需要加强的环节。
(六)组织各类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能够得到保证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组织必要的培训、调研、总结、推广和竞赛活动,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发展。
1.继续承担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围绕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充分展开,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认真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水平,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组织《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引导科学教师明确科学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组建学科性研究小组,攻克难关,提高课程理解能力。
3.以省级实验小学为龙头,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采取积极措施,大面积稳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水平。
4.加强对青年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青年科学教师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线,加大对青年科学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双向选择,为青年教师确定教学指导(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有目的地开展“传”“帮”“带”和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引导青年教师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工作。
5.根据省市教研室有关规定,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学科评优活动。
(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研究能力
1.加强教研员自身的理论学习,确立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题,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2.教研员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论文发表质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水准,确保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专业引领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工作安排
八、九月份
1、市、区科学教研工作协调会;
2、组织参加“域外来风,外市精品课微格分析”活动;
3、区学科教研组建设会议;
4、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活动;
5、参与制订、论证科学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
6、参与常州特色科学学科课型研究。
十月份
1、科学教学常规调研;
2、学科中心组学术沙龙;
3、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参与制订、论证科学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
5、教师科学素养调研暨培训
6、参与常州特色科学学科课型研究
7、省科学教师基本功比赛
十一月份
1、科学教学常规调研;
2、学科中心组学术沙龙;
3、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辖市、区“同题异构”教研活动;
5、“做中学”专题研究活动;
6、常州特色科学学科课型研究。
7、教师科学素养调研暨培训
十二月份
1、科学教学常规调研;
2、学科中心组学术沙龙;
3、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4、小学科学学会论文评比活动;
6、青年教师公开课研讨
一月份
1、科学教学常规调研;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3、学科质量调研;
4、本学期工作总结;
5、制订下学期工作计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