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我们生活的常州吗?常州那厚实的地方文化你触摸了吗?今天,温暖如春,雕庄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室不断发出一阵阵笑声,是谁在动情地上课呢?原来是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余忠良伯伯和常州市民协民俗文化委员会副会长范炎培伯伯分别为小记者们讲了“雕庄的风土人情”与“江南文化古城常州”的地方民俗文化课。
课堂上,余伯伯先向小记者们简单介绍了自己,当他说到自己也是土生土长的雕庄人时,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余伯伯依次讲了雕庄的地理环境、雕庄乡的由来、历史变迁、更名以及雕庄的“非遗”文化—竹刻鸟笼,陆续向小记者讲了雕庄在历史上所出的历史名人轶事,当余伯伯讲到雕庄中村的中村桥的由来,桥上的“龙”字象征时,引起了小记者的阵阵惊叹:“原来我们家附近有这么多历史遗迹呀!雕庄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最后,余伯伯还讲到了雕庄附近的吴方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他具体用方言说了一连串词语让小记者细细品味,引来大家的一阵阵笑声和惊叹。
另一节课上,范伯伯先让小记者们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然后以一句”常州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一下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整节课,他从常州悠久的历史,讲到常州的地理位置;从常州的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介绍到常州的风景名胜,最后学生通过家乡方言打招呼,了解了吴方言这一地方文化瑰宝。范伯伯和蔼可亲,整节课小记者们静心聆听着,如沐春风。枯燥的历史知识有了精心挑选的图片为辅,在孩子们眼中显得生动形象了;常州特产——宫梳名篦呢,小记者们边看图片,边听着知识渊博的范伯伯娓娓道来,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
最后,好奇的小记者们纷纷举手提问,两位专家老师都耐心讲解,同时对大家寄予希望:希望小记者们珍惜每一次采访和学习的机会,做到“听于耳、入于心、践于行”,怀着一颗“记者心”,迈好记者工作的第一步。小记者们也都表示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练笔,争取写出视角新、内容实、贴近生活的好新闻。以“地方文化”为切入口,扎实做好小记者站建设工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