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信息>>(new)我的听课感想(十):复习课的思考 
(new)我的听课感想(十):复习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4-02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薛红(天宁教育文体局)
 

41,江苏省小学英语复习单元课研讨会在无锡连元街小学召开,期间观摩了无锡、南京、连云港六位老师的复习课。有收获,也有思考。六节复习课渗透着一些共同的元素:

一、主题式情境的创设。

复习课要将旧知呈现在新的语境中,拓宽语用渠道,又要避免情境的零散乱,主题式情境不失为良策之一。可以采用环环相扣式情境,即前一个情境是后一个情境的基础,后一个情境是前一个情境的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在一个统领情境下的单个情境,每一个具体环节是整体情境的一个部分;或把零散的、看似无关的情境出人意料的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

二、话语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师问生答这种语言单一的传递方式已不占主动地位,这次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拿起话筒进行提问。现在老师越来越关注到的是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学生提问驱动下,师生间的互动也变得多维起来。

三、信息呈现的丰富性。

语言输出的前提是大量的语言输入,所以所有的复习课老师都通过图片、文字为学生提供了说话、写话、阅读的素材,为避免单调的图片刺激和文字刺激,很多公开课上大量采用了视频信息,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

四、技能训练的全面性。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复习课中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写的训练。为什么很多老师抱怨学生“能说会道”但是下笔乏力,原因就在于动嘴还必须动手,写句子,完成对话,些小短文,都是练笔的有效形式。

从六节课中我们也不难反思我们平时的复习单元课中所存在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节复习课上下来,对于所有学生老说,会的学生还是会那么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学生会的知识还是那么多,不会的知识还是不会。换言之,就是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没有得到提升,是什么原因到这了这样无奈的结果呢?

首先,理念上的误差。一些老师认为,复习课就是对原有知识的复现和整理于是在教材处理上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朗读课文,把各单元的单词进行汇总,朗读,拼读,组词。

第二种情形:把各单元CD的句型罗列,让学生进行问答;

第三种情形:按照复习单元各部分的要求完成教学。

第一种情形完全将单词与情境完全孤立,即使学生会读了会默了,但还是不会用。第二种情境中句型操练是新授课中最重视的环节,复习课中进行这种Pair work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没有提升,学生收获不大。按第三种情形处理教材整个复习单元只需花一个课时,那么多下来的时间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其次是理念与行为的“貌合神离”。新语境的创设只是一顶美丽的光环,教师有大情境观首先是观念上的一种创新,教学设计能够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主线,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空间为线索,但是一不小心还是把这种情境当成了一种摆设,引出来了,却又搁置一边,不理不睬,让人觉得这种情景不是真正在为教学服务,而是一种点缀。如4B Charity sale party,后面的复习环节只觉得越走越远,越来越和主题搭不上边

最后,无效的提问,漠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提Do you like it? How lovely he is! Yes or no? 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类用yes no回答的问题不是学生通过理解以后的回答,而是学生应和老师说话的语调而作出的应答。我们的课堂要多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例如有位老师在学生谈论教师信息的时候问:Why do you think of that?

在五年级的复习课中,He Jun is ill. 然后让学生模拟He Jun MissChen进行对话,倒不如让学生去思考,What can he do?得出的答案也许不仅仅是Make a call. 还可以Write a note . Take a message. 同样Make call 也不应该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对话模式,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老师请假呢?

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在关注综合版块(单元复习课)和复习单元(话题复习课),但是如何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实效性的统一将是一个持久的话题,还需要在老师们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得到答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