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4-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者:缪亚芬(中山路小学)
4月1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宁区部分学校教师自发组队,一起走进山东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参加韩兴娥教学思想研讨会。与韩老师零距离接触,她依然是平凡的外貌、朴素的衣着、腼腆的表情、朴实无华的语言,韩老师的四年级课堂,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她的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着。
有老师统计过,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韩老师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韩兴娥老师就凭借简单的一个“读”字闯天下,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也是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韩老师认为,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她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润在文字中,让耳朵浸润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我们把语文教学搞得越来越复杂?当前,对一篇短短的小学语文课文翻来覆去地讲解、感悟的教师大有人在;为了公开课的成功而精雕细琢是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材料仅仅是教材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换来的却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害怕写作的孩子越来越多,语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是一个“望尘莫及”的话题。可以说,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越来越低下。从潍坊归来之后,教师们的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