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小学2010学年第二学期
品德与社会(生活)总结
一、制订了新的思品学科测试标准
我校根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制定符合本校学生思品学科考核的试行标准。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低年级学生作出《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评价。1、能按课表带好《品德与生活》的书本。有良好的学习该课程的意识及习惯。2、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大胆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意见和建议。3、做好《品德与生活》书上的习题。4、能根据课程的实施,适时适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品德与生活》一书中建议小朋友参加的各项活动,并有实在的收获。5、积极参加学校学生部安排的校级、年级、班级的各级各类活动。
中高年级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旨在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少年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低年级学生作出《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评价。表述如下:1、能按课表带好《品德与社会》的书本。有良好的学习该课程的意识及习惯。2、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大胆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意见和建议。3、能根据课程的实施,适时适地、积极主动地做好《社会填图册》。4、参加《品德与社会》一书中建议同学们参加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并有实在的收获,能以小报、电子报、摄影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各种收获。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能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得到的资料按要求进行整理、利用、交流。并能够当当小老师,“执教” 《品德与社会》一书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6、积极参加学校学生部安排的校级、年级、班级的各级各类活动。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的表现给予等第,完全能做到的即给予小朋友“优秀”等第,基本能做到的给予小朋友“良好等第”,基本不能做到的给予小朋友“合格”等第,完全不能做到的给予小朋友“不合格”等第。
根据主体、角度、尺度等评价的多样化原则,拟要求执教老师采用观察、访谈、问卷、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给予人性化的评价。
二、确立了课程资源链接儿童生活,促进思行同步发展的课题研究
(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并能积极地用行动思维来践行自己的言语思维。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教案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开发人本资源,走进生活实境,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主动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要把生活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在品德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品德化,品德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品德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实践品德的兴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2)丰富课程内涵,更多地关注儿童生活,把课程与儿童生活相链接,更好地为学生生活服务。如何让课程资源在链接、整合学生生活的基础上使教师德育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是一个关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更明确地指向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又可以丰富目前课程的资源内容,对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更具挑战性。课程资源的链接整合应该做到为学生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切切实实地润泽学生的心灵,推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我们将关注学生生活中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实效性服务。
(3)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丰富的经验,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根据日常的研究写好教育教学论文,对自己的研究作系列化的整理,以对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以推动学科研究的发展。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生活中往往发现学生在口头判断一件事的价值或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言语思维能力很强,讲得头头是道。而在真正碰到了关系到具体的切身利益时,其行动思维能力远远及不上言语思维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品德研究的空白点。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结合,才能落实“思与行”的同步,突显其真正的生命力。我们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正视学生的常态问题,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整合教学资源,重视资源链接儿童生活,从而有效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日常教研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中山路小学 王芬执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