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09
点击:
来源:博爱小学
发布者:巫惠群(博爱小学)
周二下午,博爱小学4-6年级的语文老师齐集练兵室,进行了本学期第三次大练兵。本次教研活动,陆映月和周婷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物篇的文章进行了教学展示。
陆映月老师上的课文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她将教学目标定为在: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课文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侮辱,陆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补充了1919年中国所处的背景:当时的中国人被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在处理文章第二个环节上,陆老师采用让学生找关键词句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徐悲鸿在立下志愿后不知疲倦、勇往直前地奋发努力,通过不断回读,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一个总分结构。接着,陆老师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知晓“励志”与“立志”的不同及“励志”的真正含义。当学生读到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结果时,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即理解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达到了教学目标。
周婷老师将《鞋匠的儿子》这一课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为大家展示了一节课。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中“卑微”等词;3.在教师的引导下,读懂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的大度、谦虚,读好林肯的演讲词。在教学活动中,周老师通过让学生找关于态度的词,让学生悟出参议员及林肯的说话语气,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读好林肯的话,理解林肯的话,从而明白这节课赋予的意义。
课后,王勤老师点评了两位老师的可取之处:两位教师的教学都板块清晰,注重教学环节的细化;两位教师都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或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是由教师指导再由扶到放。肯定的同时,王老师也提出了人物篇教学的高要求,那就是让人物的形象凸显,留存在学生脑海中。在这点上,王老师指出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让他们去想象、去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观。由于两位年青教师都是执教中高年级,所以,王老师还要求年青教师要关注到一篇文章在单元、整册书中的联系,适度的解读文章,有时还要站在写作的高度去学习人物篇的课文。
博爱的语文行进在改革的路上,我们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稳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