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泼水节》说课稿
博爱 任玺铮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快乐的泼水节》一课。
【教材分析】
歌曲《快乐的泼水节》是一首表现傣族泼水节的歌曲,曲调欢快跳跃,富有傣族音乐的特点。五年级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都达到了小学阶段较高的层次,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表现的培养,又能适宜地进行教唱、拓展,做到张弛有度,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陶冶和发展。教学过程中,我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歌声和舞蹈充分体验感受傣家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和娃娃们在节日里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分别是:
知识目标: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
能力目标:能准确、有表情的、较为熟练的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少数名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激发起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难点:附点节奏以及结尾句节奏的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音乐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猜谜导入,创设情境,用时5分钟
教师用猜孔雀谜语的方式导入,揭示孔雀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傣族,请学生自由分享对傣族的了解,接着教师播放一组傣族的风土人情图片,介绍傣族特有的节日——泼水节,并播放泼水节现场的视频。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使他们直观的感受到了泼水节时热闹换欢乐的气氛。
二舞蹈铺垫,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感受完后,教师假设学生都在泼水现场,引导学生用泼水动作来送出自己的祝福。先请学生自己做各种动作,然后教师在《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下示范向四个方向泼水的动作,让学生发现泼水方向改变的规律是由于乐句的改变,并说出有四个乐句,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跟着音乐向四个不同方向做泼水动作,最后揭示课题。这样,不单让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泼水舞蹈动作,而且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歌曲的学唱做了铺垫。
三学唱歌曲,解决难点,用时25分钟
这一环节分6层进行:
1 完整欣赏。找出歌曲中的反复记号,让学生在清楚歌曲的演唱顺序上,再一次熟悉歌曲旋律;
2 模唱歌谱。两小节模唱第一次,四小节模唱第二次,让学生找出歌曲的第一、二乐句旋律的异同,进行接口唱第三次。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对旋律的敏感性,也可以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3 演唱第一段。第一段歌词采用听唱法,教师弹两小节,学生填词唱两小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并把出现错误的地方单独练唱,然后完整演唱。演唱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把附点唱的轻快,并时刻注意学生的音色、口型以及咬字清晰;
4 演唱第二段。教师先范唱,学生轻声填词演唱,并让学生自己寻找最难唱的一句,并把这句反复模唱。结束句的学唱加入7次的击掌让学生来掌握准确时值。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歌曲学唱的难点也基本解决;
5 有表情的演唱。教师提示学生歌曲的情绪,并做范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6 歌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加入从四个不同方向的泼水动作,再一次完整演唱。这样,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学生的兴趣达到了本堂课的最高点。
四欣赏拓展,感受傣族韵味,用时5分钟
教师介绍傣族特有的乐器——葫芦丝,并给学生分别听葫芦丝版本和少儿合唱版本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发现葫芦丝更能演绎出傣族的韵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体验的能力,感受傣族特有的音乐风情。
最后在葫芦丝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教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