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竞赛之窗>>说课《打麦号子》——解小 宋丽娜 
说课《打麦号子》——解小 宋丽娜 
发布时间:2011-11-25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打麦号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情系江淮中《打麦号子》这一课。

一、教材分析

号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而

自然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后,便成了“号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过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这首靖江民歌新颖的一领众和、说唱结合、气氛热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易于接受。

《打麦号子》前段都是1+1+1+1+1+1+1+1的结构,没有旋律。中间8小节发展成2+2+2+2的结构,有了旋律,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和的旋律在领的旋律上发展而来,基本相同。最后8小节是中间8小节的反复,歌曲节奏规整,旋律简单,学生易于接受。

号子产生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打麦号子》的歌词贴近生活,偏于口语化,学生易产生亲近感。前段没有旋律的呐喊烘托出了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需要学生用整齐有力的声音演唱前面部分。后段是有旋律的歌唱,需要学生用稍微靠前的声音位置演唱歌曲,这样才能唱出民歌的韵味,这里需要教师注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这节课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

1、  知识目标:(1)了解号子的产生及演唱形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分类

2、能力目标:(1)能用整齐有力、较靠前的声音位置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2)能进行歌表演《打麦号子》

3、情感目标:(1)能通过听、唱、演的音乐活动感受到号子中一领众和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对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产生崇敬之情。

2)能通过欣赏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并对探索民歌产生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能用整齐有力、较靠前的声音位置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1、复习导入  2、感受歌曲  3、学唱歌曲  4、进行歌表演  5

拓展欣赏

(一)、复习导入  用时3分钟

       本单元围绕主题“情系江淮”,选择的都是江淮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杨柳青》是一首江苏民歌,属于小调,曲调变化自由,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较跳跃,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我以复习《杨柳青》作为导入,与节奏规整、情绪有力的《打麦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与不同类型。

(二)、感受歌曲  用时7分钟

      《打麦号子》和《杨柳青》属于不同的民歌体裁,在复习完《杨柳青》后,我以“民歌”为线索用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打麦号子》,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民歌的地方特色。号子产生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伴随劳动,并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所以我让学生观看人们劳动时的视频,让他们直观地感受人们劳动时的场面,引导学生观察人们劳动时动作整齐一致是怎样做到的,学生会发现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同时了解一领众和是号子的演唱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比直白地讲解含义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学生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学唱歌曲  用时20分钟

1、模唱歌谱:①两小节模唱一次,解决音准问题。

             ②四小节模唱第二次,让学生对乐句有感觉,后段是中段的重复,节奏略有不同,

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分析歌谱,找到旋律相同部分。

2、  演唱歌曲:①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师弹一乐句,生填词唱一乐句。前段没有旋律的呐喊处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整齐、有力的声音演唱。中后段有旋律的部分歌词与旋律基本一字一音,比较容易掌握,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用尽量靠前的声音表现民歌的韵味。

②有表情地演唱

在填词唱完歌曲后,我采用师生间或学生间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歌曲,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再次熟悉歌曲旋律,在演唱中了解、感受民族音乐,有继续学习的意愿,而且能感到歌曲中要表现的同心协力的精神意义。

(四)歌表演《打麦号子》  用时5分钟

      号子产生于劳动中,让学生用劳动的动作随音乐表演,能从肢体上对劳动中同心协力的感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学会歌曲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劳动视频,挑几个简单的动作随音乐表演,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五)拓展欣赏  用时5分钟

      课标要求3-6年级学生聆听中国民歌,知道一些代表性民歌,对民歌类型有初步了解。上课伊始,我以复习小调《杨柳青》作为导入,在最后部分,用《山歌好比春江水》作为拓展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三种类型,与复习导入《杨柳青》形成呼应,学生能通过听、唱感受到民歌不同类型的魅力,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最后在《山歌好比春江水》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课堂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