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号子》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四单元《情系江淮》中的《打麦号子》。
一、 教材分析:
《打麦号子》是一首贴近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民歌,其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很有气氛,使学生很容易联想并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歌曲中频繁出现的衬词以及口语化的歌词,塑造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形象,容易使学生产生画面感,并且易于接受。歌曲节奏、旋律简单,前8小节都是没有旋律、按规整的八分节奏进行的劳动呐喊,烘托了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间8小节有了旋律,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和的旋律从领得旋律上发展而来,基本相同;最后8小节是中间8小节的反复,对于学生来说,十分易于学唱。然而,歌曲“和”的旋律部分出现了复合节拍,有的乐感不佳的学生则会产生拖拍抢唱的现象。
鉴于以上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注意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尽可能地感受并用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劳动号子热情,有力的特点,从而逐步感受号子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我们的生活是民间音乐的源头,是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结合本单元的江淮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课标中指出了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知道有一定代表性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享有乐趣。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将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
1、 知识目标:知道号子产生与体力劳动过程中,并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这一特点。
2、能力目标:能唱准乐句中跨度较大的四度音程,唱准旋律重复部分小变化的前
十六后八的节奏。并用有弹性、有控制的声音较为热情地演唱全曲。
3、情感目标:(1)初步感受靖江民歌的地域特点,通过歌表演的形式体验打麦时
边唱边“打”的劳动场面。
(2)初步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气势,体验我们的生活是民间音乐的
源头。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都生长在城市,农村劳动生活离他们较远,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有弹性、有力度控制的声音较为热情地演唱全曲
2、教学重点: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体验劳动人民集体劳作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及音乐学科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一下四个环节:1、导入 2、感受歌曲 3、学唱歌曲 4、歌表演
(一)、导入 用时5分钟
我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进行导入,揭示号子产生与体力劳动中,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中,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产生的呐喊,接着教师播放一组劳动人民集体劳动的图片,播放“劳动号子”视频,使学生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独特气势。
(二)、用打麦的手部动作感受歌曲 用时5分钟
教师出示节奏谱,在《打麦号子》的音乐下用手模仿打麦的动作,听第二遍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模仿教师用手做出打麦的动作,在第三遍音乐中学生自行表演。
这样的设计,不仅很快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的学唱做铺垫,更为后面的歌表演环节打下基础。
(三)、学唱歌曲 用时20分钟
我将通过分句模唱、听唱、接口唱完整演唱的步骤进行歌曲教学
1、分句模唱歌谱:
第一次2小节模唱歌谱,旨在梳理乐曲结构脉络,解决音准问题。
第二次4小节模唱歌谱,由于这首歌在旋律部分采用了旋律重复,稍有变化的手法,所以我设计让学生找出有旋律部分的异同,由于这首打麦号子一领众和独特的演唱形式,我采用第三次旋律接口唱的设计,通过师生角色的替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领众和的气势。
2、分句听唱:
师弹两小节,生填词两小节,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下划音及复合拍号的演唱,并把出现错误的地方单独练唱,演唱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口腔打开,咬字清晰,用自然而又弹性的声音演唱,不喊唱。
3、接口唱:
师生合作接口唱,增强合作性,进一步感受“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气势。
4、完整演唱:
学生在钢琴的引领暗示下用自然、有弹性、有一定力度控制的声音演唱全曲。
整个教唱环节使用20分钟。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种教学步骤是循序渐进的,并且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支持下,通过唱乐谱、模唱、听唱、接口唱等方式进行学习,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性,能更好地学好歌曲。
四、歌表演——打麦 用时10分钟
1、学生跟师学习打麦基本动作,分组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学生分组表演,害羞、内向不愿意参加的同学可以进行演唱的伴唱,这样唱动结合,使整节课推向高潮。
最后,通过欣赏方言版的《打麦号子》进一步感受靖江民歌的风情,教师小结下课。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见谅,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