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朝二:转化“学困生”从转化“教困师”开始 
朝二:转化“学困生”从转化“教困师”开始 
发布时间:2011-12-26   点击:   来源: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发布者:史柏良(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1223,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顾润生副所长来我校作了题为“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的主题讲座,在座的每位老师都认真聆听,获益良多。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苦于没有很好的智慧将其解决,只能周而复始,疲惫地做着无用的工作,却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其实根结还是在于没有找到学困生的成因,也缺少了将其转化的方法,而顾所长的此次讲座无非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利用考试成绩来划分学困生的范围,而事实上,这种依照常模参照性测验进行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对于学生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在无形中给一些智力发育正常,在班级范围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给他们下了定义,狭隘地限定了他们的能力和发展,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从顾所长给我们呈现的学困生成因的四个纬度看,学困生的形成包括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分方面,而其中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的教育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自身品行习惯的养成,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影响,进而也能影响到学生的家长,带给他们家庭的改变。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可是他却有很棒的动手能力,有很好的运动技能或是不错的绘画天赋,换个评价标准,可能这些学困生反而成了优等生,而学习成绩好的却恰恰成了所谓的书呆子。如果老师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学困生的标签,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真的成了学困生,有些时候反而是老师自己把孩子变成了学困生,这就非常可惜了。

      基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在学困生的问题上,就需要老师更加清楚地认识与负责地对待,将我们所认为的学困生积极转化成良好发展的正常学生。在学困生的转化上,老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明白一切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老师,如果从学生的宏观发展看待,应多给予一些鼓励和帮助,平等地看待这些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地坐在教室里。同老师应充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除了紧抓课堂教学效率,把关教学质量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给孩子受用一生的东西,使其成为能力健全的人,而不是考高分的学习机器,这可能就更加需要教师不断摸索,让自己的教育多一点技术含量。

      成就有智慧的学生,必先做有智慧的老师。其实归根到底,要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就必须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发展,转化“学困生”先从转化“教困师”开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