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很多时候,我们苦于没有很好的智慧将其解决,只能周而复始,疲惫地做着无用的工作,却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其实根结还是在于没有找到学困生的成因,也缺少了将其转化的方法,而顾所长的此次讲座无非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利用考试成绩来划分学困生的范围,而事实上,这种依照常模参照性测验进行的划分是不合理的,对于学生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在无形中给一些智力发育正常,在班级范围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给他们下了定义,狭隘地限定了他们的能力和发展,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从顾所长给我们呈现的学困生成因的四个纬度看,学困生的形成包括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分方面,而其中老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的教育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自身品行习惯的养成,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影响,进而也能影响到学生的家长,带给他们家庭的改变。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可是他却有很棒的动手能力,有很好的运动技能或是不错的绘画天赋,换个评价标准,可能这些学困生反而成了优等生,而学习成绩好的却恰恰成了所谓的书呆子。如果老师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学困生的标签,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真的成了学困生,有些时候反而是老师自己把孩子变成了学困生,这就非常可惜了。
基
成就有智慧的学生,必先做有智慧的老师。其实归根到底,要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就必须完善教师自身素质发展,转化“学困生”先从转化“教困师”开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