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06
点击:
来源:博爱小学
发布者:巫惠群(博爱小学)
在本周的数学攻关组活动中,由青年教师李丹执教了一节课《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是一节六年级的新授课,本节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堂交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既掌握了新知,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课后,攻关组成员就本课的得失进行了研讨,盛保良老师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点评,解答了青年教师的疑问,也让我校攻关组的教师对怎样挖掘教材有了更新更全的认识。
盛老师在评课中提出:课前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涵义。所有的老师都必须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每一道例题甚至每一句话的用意,了解到底要教什么,为了这个目标应该怎样教。就如李老师的这节课,老师首先应对与例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引起重视,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所有比例的同时,必须深刻明确所写的比例表示的意思,从而体会到写了这么多比例,实际只分了两类:一是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边的比,二是一个三角形自己边和边的比。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位置的变化、数据的变化在比例中的不确定因素,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发现和讨论,从而意识到必须在变中找不变。变的是位置,但不管怎么变化位置,不变的总是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引出了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猜想。所以教师必须紧扣书上的例题,明确教材的内在涵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在变中找不变上。
另外,盛老师还提出:对于练习题的教学处理上,教师应抓住本质,深入拓展。例如,在判断四个数是否能组成比例时,学生说到这四个数:6、4、18和12,能组成比例,是因为4×18=6×12。这时教师应该马上追问:为什么呢?两个数的积等于另两个数的积就能表示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了吗?那么6×4≠18×12,为什么这四个数就能组成比例呢?只有这样一层层的追问和探讨,才能让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渗透着数学的思维含量,让每一道练习题都发挥其最大的深化拓展作用。
相信有了专家的指导,以及博爱老师的刻苦专研,数学攻关组定会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