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解小:常态课堂 润物无声 
解小:常态课堂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12-03-08   点击:   来源:解放路小学   发布者:潘晨阳(解放路小学)






      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最有代表性、最强烈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综合、大众化的理念。如何在新课改大背景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走进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常态化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不断成长,让人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悄然变化。

      镜头一:主题研究,显综合魅力

      郜秋雁老师从孩子兴趣出发,将读书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小主题研究,其中,黄倍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深受孩子们的追捧。课堂上,大家走近黄倍佳,了解作家,研究作家,为黄倍佳亲临本校,零距离接触早作准备。“猜猜她是谁?”、“深情演绎”等活动环节,引领着孩子们步步深入探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孩子们不断点亮思维的火花:黄倍佳还有哪些精彩作品?她来了我们可以问些啥?我们来做个调查问卷……一个个问题的诞生,随机生成的是孩子们继续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特色的彰显。

      镜头二:大话三国,实践出真知

      《三国演义》在蒋小燕、严菊华老师的课堂上大放光彩。这是一堂阶段研究成果汇报课,孩子们对于三国故事早已烂熟于胸,课堂上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地想来交流。讲台上,那眉飞色舞的小同学,不亚于单田芳、刘兰芳的风采;讲台下,听得津津有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还有听课的老师们。而电影《赤壁》片段的放映,又是一个新研究的开始。

      镜头三:巧手灵动,活动中成长

      劳动与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无论是王爱玲老师带着孩子们精心制作《摩天大楼》,还是钱偲偲老师和孩子们饶有兴趣玩《折青蛙》, 她们都特别注重在活动中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这一课程要求。在剪剪贴贴之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观察材料,研究制作方法,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作业。在整个课堂中两位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始终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课程核心,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实践,已显露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种种鲜活可喜的变化,为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和落实做出了示范。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只有综合实践活动走"常态化",才能使这门课程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才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