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二实小:生活,数学好玩的源泉 
二实小:生活,数学好玩的源泉 
发布时间:2012-03-08   点击:   来源:第二实验小学   发布者:二实小办公室(第二实验小学)








 

      重视数学的应用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数学教学如何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立足社会打好基础?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来,二实小四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了“升和毫升”的知识。老师以儿童的视角设计了一次次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和水份。孩子们亲自制作1升、100毫升的量器,估测、验证了生活中一些容器的容量;还制作“杯琴”,享受了数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奇与美妙。在充满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鲜活与灵动,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有理和有用,感受到了数学好玩的源泉来自生活、来自实践。以下摘录部分学生的数学日记:

      四(5)班翟欣悦:七个相同的杯子、一根筷子和一些水就能奏出美妙又动听的音乐?我真是难以相信,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上课了,夏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我们要在杯子里倒入不同毫升的水,先敲出“dore、……”等七个基本音,再奏出一支乐曲。接着,老师让我们想一想杯中的水与音调高低有什么关系。大家议论纷纷,有点说水多音高,有的说水多音低…… 。老师又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下,大家跃跃欲试,兴奋极了。我们小组商量了一下,一致认为水多音低。商量好了,大家就开始实践了。一开始我们每一个杯子里的水都差距不大,所以在用竖笛校音时,许多音都不准。经过无数次尝试,我们终于把每个音都校准了。最后一步——演奏,也是我们展示劳动成果的一步。我们每个人都敲了一首乐曲,听着“杯琴”发出的声音,我觉得这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因为,从乐器制作到演奏都是我们自己亲自动手完成的。

      回家后,我查阅了资料,终于明白了“杯琴”的原理,因为杯中水的数量不同,空气数量也不同,所以声音也不同。古代的笙、排箫、编钟等乐器也是这个原理,原来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

      啊!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有奥秘。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

 

      四(6)班邓可欣:星期二,数学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新单元“升和毫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同时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升和毫升的量器,动手测一测各种容器的容量,调一调美妙婉转的杯琴。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哈哈,想不到吧,就是我亲手制作一个一升的量器。记得那天,回到家我和妈妈就忙活开了。“这个杯子怎么样?”“不好,太小了。”“那个杯子怎么样?”“不好,没新意。”瞧!我们正在挑选合适的容器呢,不过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心仪的。最后,聪明的妈妈从储藏室找来了一个外形美观,设计精美又与众不同的大桶,正合我意!开始做了。我将从白纸上剪下来的小纸条用透明胶在桶的外侧固定好四个角,再用马老师发的实验量杯装了250毫升水倒进去,在水平面的纸条上标上刻度“250毫升,1/4”,这是第一个刻度,“500毫升,1/20.5)升”,这是第二个刻度……居然一直被我标到“3500毫升,3.5”。然后我用水彩笔画了两个超可爱的小爱心,把我的量器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后,按照马老师的提示,做完后我还用宽透明胶带把纸条密封上,避免水滴把我的杰作弄湿。我用我心爱的量器分别量了红色大盆、蓝色小熊脸盆、一只大饭盒和一只碗的容量,分别是5311/4。第二天我把量器带到学校,它居然是我们全班最大的,当然也是最漂亮的哦!马老师还给它拍照留念了呢。现在我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哪天你去我家说不定还可以和它见个面呢!嘻嘻!

      通过一周的学习,我还知道了升和毫升的关系,学会了估量容器的大小,懂得了怎样制作7个音符的杯琴,还通过请教妈妈了解到容量的单位除了升和毫升外,还有英美等国家使用的“加仑”。我觉得这短短一周的数学实在是太有趣了!

 

      四(3)班陈柯柯: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做杯琴。

      回到家,我先翻箱倒柜,找来几个不同的容器:有杯盖、有玻璃杯、还有瓷碗……又找来一个量杯,往容器里倒入自来水,这倒水一定得小心,可别像我那样,一会儿水超过了量杯的刻度,一会又溢出了容器,真是手忙脚乱。我耐心细致地用量杯往每个容器里倒入同样多的水,然后敲敲听听,哦,声音不一样,有高有低,有粗有细。第一个小实验大功告成。

      第二个小实验开始了,我费尽心思才找出七个相同的杯子,在里面依次倒入不一样多的水,从侧面望去,杯中的水呈现出阶梯状,我用筷子依次敲过去,哇!竟能敲出doremifasolasi七个音符。我又敲了《两只老虎》,声音清脆、明亮、跳跃,真好听!

      今天的实验真有趣,数学真好玩!知不知道下个单元还有什么有趣的内容在等着我!

 

      四(1)班王宇馨:一天,小马虎正好学到“升和毫升”这一课。

      要交作业了,小马虎的作业真是笑话百出。笑的全班都肚子痛了,他还不明白。不信你听:我一天吃三吨饭,还喝了一瓶250的饮料。爸爸去接我时给汽车加了200毫升的汽油。回到小区里看到楼下的奶奶带着个宝宝在玩,宝宝手里的奶瓶的净含量有100……哈哈……

      老师告诉了他一天吃三吨饭,鲸鱼都吃不下那么多,要把小鱼、小虾、加起来才有。一瓶饮料有250升。那要喝上个三年也喝不完。有250000毫升哪!OH!天哪!汽油是200毫升。饮料都比汽油大。这怎么可能呢?奶瓶的净含量有100升。刚刚说过汽油都比奶瓶小。奶瓶竟然有10000毫升。整整是汽油的50倍呀!这汽油到底在小马虎眼中有多么渺小呢?饮料、水等在小马虎眼中又有多么庞大呢?真是无可救药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好单位,否则就会闹笑话哦!

 

      四(2)班王熠宁: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我就很想知道“升”和“毫升”能学些啥?终于有一天,它来了。

      一开始,我们学习的是“升”。“升”是什么呢?我感觉特别好奇。上完课我才明白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瓶瓶罐罐上的“L”,用来表示里面的液体有是多少的一个单位名称。上完“升”这堂课,我们每人还做了一个容器,里面至少能装一升的液体,等到学“毫升”时,我又想了,难道又是毫米又是升么?在这一天的数学课上,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针筒,上面可以看到“1ml”这几个字。“哇,好少啊!”同学们大声说“这才有几滴啊?”通过这一节课,我知道了“毫升”是一个很小的计量单位。我们通过比较知道了,“毫升”比“升”少得多呢!

      在最后的总复习课上,老师带我们来到科学实验室,同学们一起做“毫升”和“升”的比较试验。试验非常成功,老师就奖励我们一口气喝50毫升的饮料。就在今天--2月14,全班举杯同庆。说实话,一口气喝完50毫升的可乐还真不容易,喝完后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嗝,同学们都笑了。笑声中我知道了平常我们一口气最多只能喝50毫升。

       (文:四年级数学组  摄影:朱雪峰、马美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