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这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孩子们是怎样快乐地学习这门课程的,今天就请你跟随我们的镜头近距离走近红中科学常态课。
镜头一:研究物体的形状
3月7日下午第三节课,平时热闹的科学教室显得异样安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五(2)班的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把一本本书堆放在四个鸡蛋壳上,他们生怕一不小心把鸡蛋壳压破了。可放了那么一大叠书,蛋壳安然无恙。科学老师还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把整整八十本书和一张凳子压在了两个鸡蛋上,可鸡蛋纹丝不动。最后班里的小博士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问,原来鸡蛋这种特殊的薄壳结构,能把外来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所以才能够承受如此大的重力。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会探究的快乐,领悟科学的真谛。
镜头二:研究小车运动。
3月9日下午第二节课,四(2)班的孩子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进科学教室,期待着科学课的开始。葛老师开门见山地提出研究的问题:小车冲出去的距离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可能和坡度的大小、路面的光滑度、汽车的载重等因素有关。在设计完实验方案后葛老师还强调了实验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的标准。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放小车,有的量距离,有的记录,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最后小组汇报,从测量的数据发现:小车冲出去的距离和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大,小车冲出去越远。整节课孩子们俨然科学家在研究,这就是科学课。
听完课后,科学教研组长余老师感慨道:如果每节课都这样扎扎实实地上,红中孩子的科学素养一定有大幅度地提升。当然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非一节课所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红中科学组三位专兼职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