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 
发布时间:2012-05-11   点击:   来源:局前街小学   发布者:局小宣(局前街小学)








      

    近日,生命·实践教育学专题报告——“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总结交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交流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旨在聚焦学校的改革实践,总结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的经验,完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常州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钟楼、戚区、新北、天宁的教育局领导、教研室主任、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校长、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结题交流活动。

交流会隆重而又热烈,共有来自上海、淮阴、常州地区的18位学校校长进行了学校实践变革的报告交流,“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精彩点评,最后举行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的授牌仪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

会议发言主题包括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管理制度和机制渗透,教育均衡背景下的学校内涵发展,薄弱学校、后发学校推进新基础教育提升办学质量的经验,学校变革的文化扎根和转化,学校变革过程中的教师发展等。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的发言别具风格,以《化:从教育理念到师生生存方式》为主题,用生动的小故事从“明确化的目的,识师生生存方式的价值内涵;明确化的内容,把握师生生存方式的核心要素;明确化的路径,创造师生生存方式的重建平台”三位维度呈现了局小三年扎根研究是如何将“教育理念”“化”为“师生的生存方式”,全息渗透,局小校园教育生活品质化,新基础教育理念成为校园新型生活的阳光空气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高度评价:局前街小学作为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和办学基础的百年名校,如何进行“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使得百年文化产生增值,局小围绕“化”做文章,从为什么“化”、“化”什么、怎么“化”,让我领略了“化”的丰富内涵,是转化之化、活化之化、文化之“化”。当局小教师认识并理解了“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他们的实践从偶然为之到日常为之,从刻意为之到自然而然,先进的教育理念“化”为了老师们日常的教学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变成了校园到处弥漫的“空气”和“水”。如何把“新基础教育”的理念、魂魄“化”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且看局小经验。

“新基础教育发起者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对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进行系统阐述时指出:只有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扎根于学校发展愿景,如局前街小学,化入学校的制度、机制和文化,成为每一名教育者的生存方式时,学校变革与转型才可能真正成功。扎根研究阶段,使一批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登上了改革研究系统化、精细化、融通化和生存化的新台阶,取得了新成果,呈现了新气象。

 

 

     链接:

“新基础教育”始于1994年,旨在构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具有“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的新型学校。先后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性、成型性和扎根性”四个前后承接又逐步深化研究阶段。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变动不居的教育变革时代持续推进,探寻了一条转型性变革时代学校整体可持续的内涵发展道路,并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实现了中国教育实践改革与中国教育学派建设的互动共生。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叶澜教授领衔,由华东师范大学及相关院校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生的中国本土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自2004年《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发表以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建设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它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15年的“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以“研究性变革实践”为路径,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主张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的原点,把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学不能丢失的基点去思考,进而再研究人的生命的独特。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生,开始了系统重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新历程,显示出在当代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派风起云涌过程中建设中国教育学的自觉担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