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命·实践”教育学专题报告——“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总结交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交流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旨在聚焦学校的改革实践,总结“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的经验,完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常州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钟楼、戚区、新北、天宁的教育局领导、教研室主任、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校长、骨干教师参与了本次结题交流活动。
交流会隆重而又热烈,共有来自上海、淮阴、常州地区的18位学校校长进行了学校实践变革的报告交流,“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精彩点评,最后举行了“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和 “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的授牌仪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研究校。
会议发言主题包括“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管理制度和机制渗透,教育均衡背景下的学校内涵发展,薄弱学校、后发学校推进“新基础教育”提升办学质量的经验,学校变革的文化扎根和转化,学校变革过程中的教师发展等。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的发言别具风格,以《化:从教育理念到师生生存方式》为主题,用生动的小故事从“明确化的目的,识师生生存方式的价值内涵;明确化的内容,把握师生生存方式的核心要素;明确化的路径,创造师生生存方式的重建平台”三位维度呈现了局小三年扎根研究是如何将“教育理念”“化”为“师生的生存方式”,全息渗透,局小校园教育生活品质化,“新基础教育”理念成为校园新型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
“新基础教育”发起者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对“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进行系统阐述时指出:只有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扎根于学校发展愿景,如局前街小学,化入学校的制度、机制和文化,成为每一名教育者的生存方式时,学校变革与转型才可能真正成功。扎根研究阶段,使一批“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登上了改革研究系统化、精细化、融通化和生存化的新台阶,取得了新成果,呈现了新气象。
链接:
“新基础教育”始于1994年,旨在构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具有“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的新型学校。先后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性、成型性和扎根性”四个前后承接又逐步深化研究阶段。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变动不居的教育变革时代持续推进,探寻了一条转型性变革时代学校整体可持续的内涵发展道路,并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实现了中国教育实践改革与中国教育学派建设的互动共生。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生,开始了系统重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新历程,显示出在当代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派风起云涌过程中建设中国教育学的自觉担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