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博爱教育集团:教研“联动” 聚焦“识谱”——博爱音乐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 
博爱教育集团:教研“联动” 聚焦“识谱”——博爱音乐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 
发布时间:2013-01-14   点击:   来源:博爱小学   发布者:巫惠群(博爱小学)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打开音乐世界的钥匙。多感官的联动是识谱的心理基础,更是识谱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110, 省级课题“‘感官联动’培养小学生识谱能力的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齐聚博爱,开展了以“识谱教学障碍研究”为主题的微型课研讨活动。活动由课题领衔人蒋忱老师主持,天宁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金燕南老师作为特邀专家全程参与了活动,并做了精彩的点评指导。

本次活动主题为“识谱教学障碍研究”。在前期研究中,课题组每一个成员都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识谱情况归纳出了学生识谱的一个“障碍点”,并着手分析“障碍点”背后的成因和解决的策略。在本次活动中,以15-20分钟的“微型课”的形式来呈现。8堂 “微型课”背后,是8位老师针对8个识谱“障碍点”形成的8个小策略。展现了近期以来,博爱音乐课题组对音乐课堂识谱教学地位、理念、形式、策略思考和实践。

活动从八点开始,环环相扣,8位执教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带来了他们的思考。王苏洁老师执教《雨中》片段,借助半部分歌谱的同音重复的教材特点,用听唱、接唱、模唱锻炼音准和听力;刘亚芬老师选用的是合唱入门训练。十五分钟内用柯达伊手势立体化的展示了音程概念,并带领学生简单实践;孙盈盈老师找到的“识谱障碍”是演唱习惯对音准的影响,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音乐游戏《做客》,把生活中的一些语汇的天然语音和唱名做有效迁移;任玺铮老师执教《西风的话》新授部分,用肢体语言表演西风“脚步声”,用动作的“高低”迁移音程的“高低”;蒋忱老师借鉴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用唱名谱、带段律高低的歌词、五线谱的不同搭配呈现来着重训练学生对乐谱的视觉反应;钮小媛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春天的小河里数“泡泡”,采用小游戏活动和观察对比的方法执教《春天的小河》。设计“小鱼泡泡连连看”引导学生观察乐句异同、降低识谱难度。课题组成员,来自勤业小学的江平老师同课异构《春天的小河》,她运用了七彩唱名。让学生通过相同颜色的音符的识别,较快地唱出唱名。培养学生通过视听动觉的调动,获得对歌曲的整体音高感。最后一位姜雷老师则别出心裁的将教室变成了一个“五线谱”,五线谱贴在地板上,孩子们就是小音符。老师弹奏或长或短的旋律,学生“跳”“唱”。通过学生的肢体参与五线谱各音,在跳跳动动中,切身感受音高排列顺序,并唱准音高。

八堂微型课结束后,在蒋忱老师的主持下,老师们开展了热烈研讨。每一个人都就自己的识谱障碍和课堂达成度做了陈述和反思。而全程参与的金燕南老师对八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一一作了及点评。她指出,研究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识谱能力的获得有助于学生享受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成功体验。也对博爱音乐课题组在这方面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的勇气作了肯定和鼓励。她建议大家要站定“小学阶段识谱”的立场,坚定识谱是为了“表现”和“感受”的理念,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知道” “记住”“能够” 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识谱能力做有效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和同伴的碰撞让所有人都受益匪浅,主持人蒋忱老师也代表所有成员对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并要求所有成员根据本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重建,并着手思考、梳理针对“识谱障碍”的第二次课例设计和策略的文字表达。

调动学生视、听、动等多种感官的效能,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音乐的美好,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而“教学”和“研究”的合力是我们达成这美好理想翅膀。教研“联动”,聚焦“识谱”,博爱音乐组将继续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