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凛冽的寒风,我和几位同事一起于
之前关于新基础的林林总总,听了一些数学老师的交流,看了一些专家的著作,可是,新基础的语文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与我们现在进行的没有冠以新基础之名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我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了解了几个新基础的专有名词:整体进入,重心下移,三收三放,可是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是什么?应取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我们仍是一头雾水。所以,这次潞城和东方之旅,也算是我们的解惑之旅。
上午在潞城,听了2节作文课,一堂三年级的看多幅图写话,一堂五年级的写游记。没从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新基础与非新基础的不同,只是感觉第二节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太熟练了些。接着是本校的研究汇报和专家评课,很希望专家能给予醍醐灌顶似的指导。可是事与愿违,越加糊涂了,不过感觉到一点,新基础很注重生生评价,这要在平时注意培养。钟楼区的一位老师给了他们研究的关于学生互评的角度:情感与语言;中心与内容;思维与结构;描写与抒情,很受启发。还学会了一个词:对接。
下午到了东方小学,一节二年级识字课,感觉课堂很开放,很活泼,学生表现非常出色。第二堂课是三年级的描写人物的作文课,感觉沉闷了许多,可能与课型也有关系。这次评课中学到的词汇很多:生长感、生长点、前沿后续、散点状、基于原有认识,提升在哪里,突破在哪里?生命生长的气息,植入鲜活的词、没有生活张力、资源转化、对接资源、方法的增值……
不过,关于新基础语文到底是什么,好像还是没有懂,姑且揣测一下,应该就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习得语文的理想课堂吧。
作者:史瑜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