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数学>>计划总结>>活动综述:品读分数教学的“同”与“异” 
活动综述:品读分数教学的“同”与“异” 
发布时间:2013-04-12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邓炜(天宁教育文体局)
 

-------2013区五年内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综述

411-12日,天宁区五年内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如期进行。本次活动采用命题教学,三节不同年龄段的《认识分数》给予年轻老师充分的思考与展示的空间。相同内容不同的演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结果,更有品读的意味。

一.品读分数教学的“同”。

1.同于新知学习的需求。

三(上)《认识分数》,作为起始课,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需求,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1瓶;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呢?半个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需求,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2.同于活动设计的开放。

“开放”,很朴素的一个词,却能从本质上改变课堂。11节课,都能从中找到“开放”的影子。“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12个圆,你能表示出几分之一?”“将图形折一折,自己创造一个分数”“看到这幅图,你能想到几分之一?”------。开放,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3.同于依托类比的思辨。

类比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数学课堂推进的手段。“同样是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表示二分之一,有的表示四分之一呢?”“同样涂了3块,为什么表示的分数不同?”“都是12个,为什么得到的分数不同?”------。思辨,让思维走向深刻。

二.品读分数教学的“异”。

1.异于不同的切入。

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分,有的采用“找不同”:下面图形哪个与众不同?有的采用“对话式”:4个苹果为什么要每人两个?不同的切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异于难点的突破。

三(下)《认识分数》,整体不再是1个,而是一些。学生表示的分数容易受到直观个数影响,错误均在情理之中。为了突破难点,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敢于突破教材,大胆尝试引入整体与部分的辨析,期望在建立部分数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有的改变了分数学习的切入点,把分实物写分数改为根据分数分实物。更多地采用辨析式,让学生在自我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分数的意义。

3.异于教材的品读。

11节课中,可以强烈感受老师们对教材的不同解读。有的老师定位于“以课读课”,有的老师定位于“以课读单元”,有的老师定位于“以课读小学数学”。不同的品读决定了不同的视野。

三.品读分数教学给我的思考。

1.学习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不仅是人际交往策略,也是教学的策略。二分之一,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否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同空间?

2.教师要有系统观。

分数意义的教学,苏教版分三次学习,我们需要进行整体架构。根据分数的本质意义,分数的不同含义,有系统的布局。

3.设计要有学生观。

太浅薄的设计,没有数学味;太抽象的活动,学生很无趣。老师应该成为抽象数学与儿童现实之间的桥梁,好的老师就是数学理性与儿童现实的天使。

最后我想说,分数意义教学,让我们因“同”相聚,更要为“异”思辨,在“同”与“异”的碰撞中让研究走向深刻或许才能真正体现活动的价值。天宁区的年轻数学老师们,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数学与儿童间的天使!

 

                                                                                                                                          邓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