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第一学段渗透策略,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册教材都集中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单元虽然都很小,却形成了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策略过程。
张炜老师这节课教学91~93页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或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教学中张老师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提升、修改完善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由不懂到懂、由懂到完善逐步掌握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课上,教师很好的处理了讲授、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关系,师生互动自然流畅。
课后互动研讨环节,同年级部的老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新基础课堂教学反思评价表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蒋志忠老师首先谈到,课上张老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很投入,学生不同方法策略的交流很充分。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想法,还有机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但蒋老师同时也提出,小组合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内比较被动,更多的是接收而很少输出,其真实的学习状态有可能被掩盖。因此要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既要着眼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其他教师也纷纷谈及自己的看法。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上很多新基础的理念得以落实,比如在对学生不同策略进行呈现交流时,利用技术优势迅速并联式呈现不同资源方便学生交流辨析。交流之后,张老师再次重心下移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图表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由不会到会、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生长感很强。同时大家也积极提出重建建议,比如课堂教学节奏还要再紧凑些,核心目标推进意识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学语言还要简洁凝练、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本次的教研活动,张炜老师给全体中年级教师提供了现场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手资源。通过本次的研讨,大家对于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对于新基础教育理念中的重心下移、互动生成、资源意识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相信在日后的教学研究中,本着“美在合作,研学共生”的宗旨,大家一定能向着研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图/文:沈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