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寻求共同的行走方式——改变 
寻求共同的行走方式——改变 
发布时间:2013-09-19   点击:   来源:虹景小学   发布者:顾珂(虹景小学)


 

叶澜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校准备的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的教育群体服务的。五年级数学组全体成员在新学期,选择了一种共同的行走方式——改变,力求在思维模式、课堂教学、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寻求更好的发展。

迷茫中——指点

学期初,俞敏惠老师被安排进行五、六年级组内课堂教学实践。前期,四位老师分别解读了教材,整体分析了《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现状等等。但迷茫的是,如何站在“新基础”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更迷茫的是,俞敏惠老师从来没接触过新基础课堂教学,对收放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杨小新组长特意邀请顾雄老师参与了我们的集体备课。在备课中,老师给大家分析了结构教学的关键点、如何站在整体的角度理解分类思想、如何收放结合。全体成员在他的指导下,对本节课有了初步的设想,对一备进行了重新梳理。

实践中——调整

初步教案成型,但俞敏惠老师很没有把握,大家决定提前一天在五年级进行试教。在试教过程中,教学难易的适合度、教学流程的严谨度都被顾雄老师记录在,试教过后一一修改,着手准备课堂重建。在这调整过程中,其他组员也对结构教学有了初步的体会,对收和放有了清晰的感受。大家起初疑惑的“为什么要分类?”、“为什么一定要采用新基础教学?”也渐渐地有所改变。

感悟中——反思

     第二次课堂教学,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再调整。在第一环节的修改后,学生对分类思想的确有了清晰的认识,第二环节对小数减法的分类呈现出了自主而到位的学习状态。课后,大家又主动地谈了自己的听后感受,指出了两次教学改进后的变化,并对教学细节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次课堂教学试探,教者深刻地体会到:要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教师要锻炼对课堂信息的敏感度,努力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学生资源,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这次备课组的活动,在顾雄老师的引领下,全体组员向着“育人”目标实现的方向不断调整和形成新的教学方案。虽然在课堂上呈现得并不完美,有些青涩,但可喜的是:我们共同在改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