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阵阵寒意。11月21日,龙锦校区一年级组全课程老师齐聚一(6)班开展此次教研活动——解读全课程下的绘本。外面有些肃清,可教室里面却是暖意连连,激情满满。此次教研活动由余老师主持。
整个教研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绘本故事——《雪人》而展开。《雪人》是一本无字书,作者是雷蒙布力格。雪停下了,男孩亲手堆了一个雪人,突然男孩发现门外被一片奇异的光照亮了,那个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动了起来!于是,他把雪人让进屋来,男孩家里的一切都让憨态可掬的雪人好奇,他看完梵高的《向日葵》,又盯着杯子里男孩爸爸的一副假牙发了一会呆,然后在天亮之前,看上去那么笨拙的雪人竟扯着男孩就飞上了漫天雪花的夜空。一个被男孩赋予了生命的雪人,太阳一出来就融化了,那么快就结束了短短的一生。故事的最后,那个男孩背对着我们站在那里,我们看不清他的脸,但他一定在为朋友的消失而流泪!在大家都读完绘本后,教研活动展开。
读——解读内涵
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和讨论者,所以教师一定要仔细钻研教材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丁校长提出: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绘本的?每个老师都畅所欲言,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绘本的解读不一样。何老师是从“孩子对雪人的保护”来谈,而潘珏老师和刘冰倩老师则是从“独生子女渴望陪伴”这一角度切人。李文佳老师《雪人》的解读则更深刻有内涵,她从“生命”这一角度来理解“雪人”的出现和消失。绘本就像一部电影,她所包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马月老师没有从小男孩的角度解读绘本而是从雪人的角度提出“雪人存在是幸福的,他的消失则是意味着下一次生命的开始”。每个人都试图从这一绘本故事中寻找最本质的内涵。
问——引发思考
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所以教师的提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绘本教学的问题尤其重要。正如丁校所讲,绘本的问题不宜超过三个,问题都应是围绕着绘本内在的价值而展开,教师要注重教育机智,开展有效的提问。针对“雪人”究竟要问什么问题呢?杨琳老师抓住小男孩在雪人陪伴和雪人消失情绪的变化,决定以“这个小男孩现在心情如何”贯穿始终。李文佳老师认为,绘本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的画面的安排看起来是动态的。因此她以“小男孩和雪人在做什么?”这一问题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丁校指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他们有了讨论、交流的聚焦点,真正体现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创造希望
孩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拥有成年人所没有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绘本故事可以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对于孩子来说,无字书是孩子发挥想象最好的载体。全课程老师不约儿童认为这个绘本的教学应加入孩子的想象。但是究竟想象什么呢?刘冰倩老师和杨琳老师是想让孩子再为这个故事重新编个结尾。何老师则是想让孩子以“如果我也有一个雪人”去想象自己和雪人度过的一天。马月老师则是让孩子去接着故事的结尾想象,将这个故事编下去。无论是哪一种想象孩子们都?可以一边看画,一边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满足感。
最后,丁校长针对此次研究的绘本阅读提出几点建议。她指出,一方面要有“学生本位”的理念,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绘本。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她会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人翁,他的心情会随着主人翁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绘本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讲述一些人生哲理,甚至包括生命的循环往复。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感悟、领会,不一定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说清楚绘本的道理,要掌握孩子对绘本解读的程度,不能太深奥,更不能强硬灌输各种道理。
一本无字的书,却比有字的书更让人感动,让人想象。用心聆听,总会从绘本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听到更多的旋律,或抒情、或动人、或凄婉、或激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