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加强教学研究 提高德育实效——记思品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3-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者:蔺黎明(北环路小学)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为提高“品生、品社”课的课堂实效,我校开展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研究研讨活动。活动中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观摩了宋子吉老师执教的二上品生课《我的好习惯》和谢红仙老师执教的六上品社课《海峡两岸》。我校还特意邀请了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唐剑老师来校指导。
宋老师能重新整合教材,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平台技术,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交融,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有机融合观点,交流思想,切实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熏染下,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得到更好养成,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益最大化。
宋老师能重新整合教材,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平台技术,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交融,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有机融合观点,交流思想,切实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熏染下,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得到更好养成,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效益最大化。
谢老师那柔美亲切的话语引领着孩子们感受着海峡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课件唯美丰富,再配上生动的解说,使抽象的人文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兴趣化。在这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与海峡两岸人们的心相牵,情相连。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老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关注人文知识习得的同时,也关注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更体现出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
最后,唐老师首先肯定了两节课的众多长处,同时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构了灵动的教学设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也高屋建瓴地为在座的所有老师引领了思品教学的方向。思品课应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情感体验,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生成知识,通过体验获得发展。思品课要有“五个真”:研究真问题,交流真观点,开展真行动,洋溢真情感,促使真发展。平时的思品课主要关注“明理”,其实缺失的也是学生最需要的“导行”。我们应研究讨论学生生活情境中的真问题、真需要,从而促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同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明确语文和品德学科的不同,不能泛学科化。
通过此次教研活动,老师们对思品课有了更深的认识,都感到受益良多。思品课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来增强该课程的高效性、实效性是非常必要的。相信我们以后更多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学习钻研,我们的思品课堂会焕发更多的精彩!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