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年第二天,常州市“生长性课堂”研究姜明红名师工作室便在戚墅堰区潞城小学如期开展第十二次研讨活动,活动依然采取“2+2+
随后,两位执教老师分别就自己研究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教学“生长性课堂”研究》子课题《激发小学生学习需求的生长性研究》和《e环境下课内同步拓展阅读生长性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最后,工作室成员围坐沙龙,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研讨,工作室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评价视角新突破
本次评课打破了往日的从行课流程上的评价,有效避免了“人云我又云”评价的重复和零散。姜校长要求评价人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视角,聚焦一点,把评价推向纵深。
李厚光、黄妍、黄文娟三位老师就从“语用学视野下的课堂智答”着力,根据自己绘制的“教师课堂智答水平观测表”,把两位老师课堂上无效应答、低效应答和高效应答本别进行再现描述,并作以定量和定性分析,执教者听后,先是愕然、继而恍然、最后豁然。
张丽、鲍书洁两位老师则由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实现和目标的超越来解释“生长性课堂”。陆丽敏、
二、发言顺序新突破
工作室评课由成立之初的“不敢说”到后来的“指名说”,再由“指名说”到熟悉之后的“顺着座位有序说”,由“有序说”到“抢着说”,如今这些方式已悄然发生变革,而形成了今天的“有理有据说”。
“2+2+
三、表达形式新突破
往日的评课往往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评价人往往把授课流程截取再现,想追求面面俱到,实则用力分散,失去重点。本次评课规定了“夹叙夹议”的言语范式,既要陈述问题的枝叶,又要探寻问题的根源。既要夹叙夹议,又要找到议论的理论依据。
室成员谈到“文学批评”,便谈到汪政、何平;谈到“语用学”,自然想到冉永平、何自然;提到“关联、交际”,不得不提及蒋严;论起“生长”,当然要追溯到卢俊和杜威。
看到“生长性课堂”研修队伍也在生长,领衔人姜明红校长更加坚定了“研究一个课题,惠及一方学子”的信念。第十二次研讨活动——潞城花开金莲,寒冬如沐暖阳!(李厚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