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华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常州“落地”,自1999年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播撒了第一颗种子,至今,常州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以及武进区区域推进,共二十三所学校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形成了由“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基地校、联系校、新加入校,市级、区级、校级,区际、校际生态式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生态,“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定期举行不同层面的交流培训推进会,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生态。
2月21日上午,“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学期计划交流会在局前街小学如期举行。会议由“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常州地区负责人吴亚萍教授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主任、庞庆举博士、“新基础教育”常州生态区负责人李伟平校长、王冬娟校长,以及各区负责人、各学科兼职研究员组长、区域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各学校校长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发言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四所“评估校”的校长发言,小河中心小学蒋辉校长、西夏墅中心小学李忠顺校长、虹景小学周云校长、潞城小学陈国平校长聚焦“中期评估”这一节点事件,围绕“拉长过程、放大效应”、“以过程促成长”、“以评估促研究”畅谈了关于“迎评”的具体设想;第二组三所“普查校”的校长发言,龙虎塘小学钱丽美校长、汤庄桥小学周明华校长、花园二小朱新颜校长在回顾反思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如何做“全”做“实”,以普查促“日常化”研究展开了具体介绍;第三组“新加入校”的校长发言,朝阳桥小学、朝阳二小、北郊小学、戚墅堰实验小学、丁堰小学、星韵学校、牛塘中心小学,东青实验学校的八位校长重点从“寻找突破、打造骨干”简要介绍了前期的思考。
交流过程中,吴亚萍教授充分肯定了各校对各我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以及把握节点,促进学校累进发展的积极状态,并与各校校长以及学科兼职研究员沟通协商,具体介绍了评估与普查的具体要求、遵循的原则、实施的路径和策略。使得各校校长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与方向。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结合各校校长的发言进行现场点评。针对评估校与普查校指出:中期评估与普查是面向“日常化”的“推进式”的评估,主要把握“过程价值”推进学校发展,特别发挥评估与普查的“综合”效应,在普查中“成事”“成人”“成校”“成文化”,成就一个新型的有特色的学校。李老师具体地从评估和普查的定位、过程的策划、相关路径的设计提出了建议:把评估普查的过程变成日常化的过程,把评估普查的过程看作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确立提升点的过程,把评估普查的过程变成提炼已有经验,巩固、内化已有经验,放大已有经验的过程,把评估普查的过程变成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发展空间的过程,把评估普查的过程变成进一步锤炼骨干队伍的过程,形成新基本功的过程。推进的路径和策略从“分层次”“资源的积聚和利用”“综合融通”“多样学习”“生态推进的背景”等维度思考并设计。最后,李政涛教授结合对“新加入校”工作的建议,介绍了计划的撰写可以从“针对什么问题做事情?”“做这些事改变了什么?”“这些事是怎样发生的?”等维度把最核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本次计划交流会,不仅是工作指导会,更是一次智慧分享会。
“新基础教育”直面生命,发展生命,计划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生命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基于生态背景、把握研究节点、协作累进发展,各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再次起航,我们相信,在下一个旅程,每一个生命将绽放得更加灿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