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公告通知>>音乐学科解小联校教研组2014年3月研讨纪要 
音乐学科解小联校教研组2014年3月研讨纪要 
发布时间:2014-03-19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音乐学科解小联校教研组20143月研讨纪要

312日解小联校研讨活动在解放路教育集团进行,本次活动围绕探讨“双声部合唱能力在低年级的前期储备”主题展开教学研讨。研讨活动以解小居爱君老师的欣赏课《在钟表店》拉开序幕,居老师别有匠心的表达了她对低年级欣赏课的思考:双声部合唱能力在低年级首先要储备的是听觉习惯的建立。因此她涉及了感受和表现合唱中二声部在作品中的融入并合作表演的部分。

香梅小学茅向燕老师的歌唱课《对鲜花》实而不华、目标清晰,注重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北京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意境。在歌唱教学中对曲谱的文本进行了改编,引入了二声部的初始阶段——“轮唱”的练习,做了很好的尝试。

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围绕两节研讨课大家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家直言不讳,对两节课中呈现的问题提出质疑和想法。就居老师欣赏课上设计的多次双声部的互动和填唱歌词等教学设计问题,老师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认为设计教学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欣赏课的重点还在于整体的音乐欣赏,不能在节奏织体的练习中纠缠过多,偏离了重点。就茅老师的轮唱设计,大家各抒己见分别以学生立场和教师立场去演唱歌曲,很多老师现场哼唱起来,在金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分为两组,现场亲身实践,通过歌声找答案。研讨现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认为多声部是中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低段只要学会齐唱就行了。这并非没有道理。但是以往我们用默会的方式随意的让学生听会歌曲,放弃了齐唱歌曲时音准节奏的基本建构的引导训练,忽视了节奏诵读可以影响咬字吐字,进而决定歌唱的质量的问题,这些误读和忽略是直接导致当前中高年级陷入合唱教学瓶颈的主要原因。教师没有对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进行系统、持续的引导与训练,使低段的学生对多声部缺乏一个听觉上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没有从音乐上建立多声部的概念,没有形成该有的多声部音乐素养。张铖老师也从围绕主题而主题到如何真正有效积累合唱素养发表看法,她认为把低段教学中以往在低段无意识的多声部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合唱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歌唱材料,做到有形而无形。围绕这个话题,组长闵老师还建议大家向浦前小学的分年段式教学方式学习,如何切实全面地提高低段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在低中高实现有效的教学链接。

本次活动亮点多多,我们可喜的看到研讨形式在悄然转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点评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致使很多一线教师没机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参与性变得消极,大多研讨就走走过场、流于形式。而今天的活动无论对开课者还是听课者来说都是满载而归。活动前组长闵莉老师带着我们组员制定了计划和主题,每个老师带着任务和问题来听课和评课,让每个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成为了本次研讨的主角,毫无保留把课堂中的生成和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大家齐分析、共分享。相信这样的转变,提升了我们教研活动的品质和实效,也真正让教研活动走进并贴近每一位教师。

这次活动通过开课、评课和主题研讨,对于组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特别是开课的两位老师经历的团队引领、专研教材、设计目标、磨课试上等宝贵过程中感悟最深、收获最大。在如今课务负担重,外出学习机会少得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惜之如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