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公告通知>>你言我语话储备——记4月解小联校教研活动 
你言我语话储备——记4月解小联校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4-04-14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49号上午,解小联校教研组在丽华三小展开了以“双声部合唱能力在低年级的前期储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两位老师的研究课均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都能关注学生的立场,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层层递进,在教学要求中始终贯穿双声部的合唱储备这一意识。两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目标明确,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动结束后,就课堂中设计的教学环节老师们各抒己见,均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  诵读指导形象化

在歌词诵读版块,顾鹏和刘姝延两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咬字吐字和发音的位置,考虑低年段学生心理特点,利用一些肢体语言的引导和示范,使咬字吐字的要求的形象化生活化是他们教学中的共同特点。两位老师教态亲切,对孩子们说“把你们的声音送到老师面前来”,“脸上带一些微笑,嘴巴圆圆的”等通俗形象的话语,让学生快速找到发声的位置。

二、  律动设计音乐化

刘姝延老师的《彝家娃娃真幸福》的课堂中,出示了四组“阿哩哩”,加入在不同身体位置挥动裙摆的动作以提示学生区分它们音高的不同,针对老师将这个环节安排在歌曲学完之后进行师生接口唱的思路,也有老师提议,认为这一环节可以放到歌曲教学的之前,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歌曲旋律,大概了解句尾音的音高变化,这样,在做了“阿哩哩”动作之后就可以直接接口唱了。这个环节即便是一年级,也可以先唱谱后唱词,因为每句句尾音只有一小节三个音,在能力上学生是可以达到的。不一定在一年级就一点都不能唱歌谱。假如唱的有趣生动,会是很好的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音准基础建构的活动之一。

三、  教学立场儿童化

顾鹏老师的《小鼓响咚咚》一课中,设计了X XXX X两种节奏型进行伴奏,而在三拍子的歌曲中实际上是0 X X 0 XX X这两种节奏型,学生对于后者的感受和掌握并不到位,尤其在双声部的合唱储备环节中老师设计小鼓的声音咚咚咚与两段歌词“咚咚咚”“懂懂懂”发音上的碰撞,让学生对这种节奏的听觉印象更加混淆。课后研讨中颜军芬老师和吴小英老师建议,当学生一直达不到预设要求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从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出发作调整,比如只选用“空X X”第一种节奏进行伴奏,以防止学生与歌曲原本节奏混淆是不是会更好一些。老师的双声部合唱能力的储备意识,体现在歌曲衬词“阿哩哩”演唱的同时加入了“呦呦”的吆喝声,这个设计是本课的亮点,首先它的取材非常凸显民族风格,真切的让孩子们感受到彝族过节时的热烈气氛,同时又能够做到让一年级的孩子在演唱的同时听觉上习惯接受另一个声音的存在,并且对它加以适度的关注。老师机智的语言调动将课堂的氛围推向高潮,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其成为了“二声部”中难得的受欢迎者。

老师们热切地讨论着各自在教学中的疑惑,蔡林娟与张铖老师都认为,一年级在双声部合唱的过程中属于起始阶段,确切的说还谈不上合唱,此时应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听觉上,将内容放在诵读的和声织体形成上,让孩子们在耳朵上能接受第二声部的存在,同老师要在两声部诵读中渗透合作和倾听意识,毕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张铖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在跟着老师分句模唱歌谱时,是耳朵记忆还是眼睛识谱?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将来具备识读简单乐谱的能力,那么一二年级老师是不是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眼睛看谱耳朵听老师范唱的好习惯呢?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音乐素养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一二年级可以不识读乐谱,但是也需要有关注歌谱的习惯养成,简而言之,把歌谱当成图形暗示,在歌唱中感觉它与音高节奏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很有必要的。教低年级段的居爱君老师,顾鹏老师和刘姝延老师也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年级的教科书上开始出现字母谱的教学,学生对此掌握的非常熟练,那么,无论是出示简谱还是五线谱,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字母谱,到了三四年级再要求学生识谱时,学生再重新认识简谱或五线谱时,如何消除对字母谱的依赖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过渡,一二年级字母谱与节奏谱结合,跟老师模唱时关注五线谱符头符干的暗示作用。三年级才有可能顺利过渡到五线谱的识读。
                                                  图、文:顾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