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正腔圆”——提高诵读质量(记博爱联校四月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4-05-01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4月23日上午,博爱小学、红梅实验小学,延陵小学的音乐教师们齐聚北郊小学开展了以“提升诵读质量——字正腔圆”的研讨主题活动。
此次研讨主要针对余静老师和张宗慧老师两人的研讨课展开,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非常流畅、节奏紧凑、内容多样化,在课堂中两位老师始终时刻关注学生的诵读训练,学生的声音也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特别是张宗慧老师授课的二年级,她设计了二声部,刚开始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认为二声部的设计对于二年级来说有一定难度怕不能完成,没有想到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表现让听课老师为之惊讶。课后每个老师都各抒己见,针对研讨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对应的困惑。
教师们对此节课的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诵读精细化
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重视诵读,余老师的《金孔雀轻轻跳》一直强调高位置诵读,但是在发音上余老师的竹(zhu)楼一直念成了竹(zu)楼,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音。
张老师所教的《法国号》更是把诵读精细到了歌曲中,学生在演唱嗡吧吧的时候张老师一直用声音做示范,并夸大嘴部的动嘴,让学生更好的发音。
2、伴奏明确化
伴奏本就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艺术,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两位老师这回都在伴奏上面根据歌曲的风格设计了相对应的色彩变化,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中还体会到了不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民族韵味。
同时老师们也更深层次的为两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蕾老师提议《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是基于活泼和抒情之间,是否在伴奏上面也可以选用一种基于中间变化的伴奏,既体现了歌曲中的活泼性又能表达歌曲中的舞蹈性。同时顾艳老师也提议张老师在每句乐句后面都加上丰富的花色,是否可以简单化,毕竟二年级学生的音准概念还不稳定,过多的花色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保持音准的稳定性。
3、学生参与性
两节课的学生整体上课都很规整,跟老师也有一定的默契,除了张老师课堂中带学生用舞步律动外,其他环节似乎学生的参与率都不高,音乐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基于这点老师们提出是否老师再说的少一些,多抛出点问题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可能学生吸收的就更充实和扎实。
4、取舍的必要性
两节课两位老师都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同时都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显得有点仓促,余老师本想在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欣赏孔雀舞的视频并学点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来更好的巩固歌曲,张老师在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用脚体会三拍并同时加上手上的律动来再次感受歌曲。但由于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反复并且很扎实的巩固好了学生的声音,因此在结尾都有点赶的慌乱了些,老师们认为,既然显得如此仓促,学生又未必能巩固好,何不放弃、舍去,以巩固课堂的主题即可呢?所以课堂的灵活机制对于新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新老师往往辛苦备出一节课在上课时即使听到下课铃声但是发现自己的教学环节还没结束时往往会选择以最快的速度草草结束,而老教师就会选择舍去尾巴,简明扼要的直接结束教学。所以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授课中我们老师都要学会取舍,不是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教给学生。
讨论中孙盈盈老师抛出了自己的顾虑:
1、围绕字正腔圆老师们都采取了什么办法?老师在课堂中都一味的要求但没有采用到方法。
2、诵读的目的到底是解决在咬字上还是节奏上?
3、学生都用轻轻,并带有些空虚的声音唱歌,这样的声音在中低年级可能听起来很整齐,很干净,可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声音还会是好声音吗?
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们一起展开了激烈的商讨,孙老师把她课外学习到的知识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声音上老师可以用语言告诉学生把声音拎住,也可以告诉学生要把声音装在帽子里让声音集中在一个点,并且同时要求学生在咬字上就要体现出强弱的对比,这样不光有方法而且到了高年级声音还不会虚,扎实感会强一些。对于诵读的目的,主要是余老师在课堂的诵读环节来回的解决学生节奏上的问题让孙老师产生了困惑,老师们一致认为,如果在诵读环节学生发生了本质性的错误,那么老师来回的带领那是必要的,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铺垫,其次节奏中本身就存在韵律,所以这是不相矛盾的。
最后老师们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结束了本学期的第二次教研活动,余老师和张老师都表示了感谢,感谢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并表示会带着老师们的意见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微调看看课堂的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此次研讨主要针对余静老师和张宗慧老师两人的研讨课展开,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非常流畅、节奏紧凑、内容多样化,在课堂中两位老师始终时刻关注学生的诵读训练,学生的声音也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特别是张宗慧老师授课的二年级,她设计了二声部,刚开始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认为二声部的设计对于二年级来说有一定难度怕不能完成,没有想到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表现让听课老师为之惊讶。课后每个老师都各抒己见,针对研讨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对应的困惑。
教师们对此节课的看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诵读精细化
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非常重视诵读,余老师的《金孔雀轻轻跳》一直强调高位置诵读,但是在发音上余老师的竹(zhu)楼一直念成了竹(zu)楼,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音。
张老师所教的《法国号》更是把诵读精细到了歌曲中,学生在演唱嗡吧吧的时候张老师一直用声音做示范,并夸大嘴部的动嘴,让学生更好的发音。
2、伴奏明确化
伴奏本就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艺术,是老师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两位老师这回都在伴奏上面根据歌曲的风格设计了相对应的色彩变化,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中还体会到了不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民族韵味。
同时老师们也更深层次的为两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蕾老师提议《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是基于活泼和抒情之间,是否在伴奏上面也可以选用一种基于中间变化的伴奏,既体现了歌曲中的活泼性又能表达歌曲中的舞蹈性。同时顾艳老师也提议张老师在每句乐句后面都加上丰富的花色,是否可以简单化,毕竟二年级学生的音准概念还不稳定,过多的花色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保持音准的稳定性。
3、学生参与性
两节课的学生整体上课都很规整,跟老师也有一定的默契,除了张老师课堂中带学生用舞步律动外,其他环节似乎学生的参与率都不高,音乐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基于这点老师们提出是否老师再说的少一些,多抛出点问题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可能学生吸收的就更充实和扎实。
4、取舍的必要性
两节课两位老师都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同时都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显得有点仓促,余老师本想在最后的环节让学生欣赏孔雀舞的视频并学点代表性的舞蹈动作来更好的巩固歌曲,张老师在最后的环节是让学生用脚体会三拍并同时加上手上的律动来再次感受歌曲。但由于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反复并且很扎实的巩固好了学生的声音,因此在结尾都有点赶的慌乱了些,老师们认为,既然显得如此仓促,学生又未必能巩固好,何不放弃、舍去,以巩固课堂的主题即可呢?所以课堂的灵活机制对于新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新老师往往辛苦备出一节课在上课时即使听到下课铃声但是发现自己的教学环节还没结束时往往会选择以最快的速度草草结束,而老教师就会选择舍去尾巴,简明扼要的直接结束教学。所以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授课中我们老师都要学会取舍,不是要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教给学生。
讨论中孙盈盈老师抛出了自己的顾虑:
1、围绕字正腔圆老师们都采取了什么办法?老师在课堂中都一味的要求但没有采用到方法。
2、诵读的目的到底是解决在咬字上还是节奏上?
3、学生都用轻轻,并带有些空虚的声音唱歌,这样的声音在中低年级可能听起来很整齐,很干净,可是到了高年级这样的声音还会是好声音吗?
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们一起展开了激烈的商讨,孙老师把她课外学习到的知识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声音上老师可以用语言告诉学生把声音拎住,也可以告诉学生要把声音装在帽子里让声音集中在一个点,并且同时要求学生在咬字上就要体现出强弱的对比,这样不光有方法而且到了高年级声音还不会虚,扎实感会强一些。对于诵读的目的,主要是余老师在课堂的诵读环节来回的解决学生节奏上的问题让孙老师产生了困惑,老师们一致认为,如果在诵读环节学生发生了本质性的错误,那么老师来回的带领那是必要的,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铺垫,其次节奏中本身就存在韵律,所以这是不相矛盾的。
最后老师们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结束了本学期的第二次教研活动,余老师和张老师都表示了感谢,感谢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并表示会带着老师们的意见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微调看看课堂的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