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刚过,我们怀揣童心,在二实小开展了本学期第四次联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研讨主题为——“体态律动和诵读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结合”,围绕该主题,二实小的两位年轻教师屠心文和周卉分别为我们呈现了两节同是活色生香却又别具风格的音乐课堂。
两节课都做到了教学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教学过程也充分展现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屠老师教态亲切可爱,充满童趣,深谙低年段儿童年龄特点。而周老师则是高年段学生的大姐姐,落落大方,教学环节自然过渡,一气呵成。
金老师对我们提出说课、评课的建议:
1.执教后的说课,不需要再赘述具体过程,要说自己对教材歌曲的理解把控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由此陈述自己教学目标的定位,阐述一些环节为何如此设计。
2.听课后的评课,要突破一贯的跟着教学流程的散点式点评,抓住研讨主题,定位自己的关注视点,有组织、有取舍的去评课,避免零碎。
一、体态律动和诵读结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快乐的小木匠》教学初就用声势动作模仿小熊猫干活,“刨、锯、钉”三个律动包罗了主要的木匠活,屠老师带领学生用不同节奏念出这些活儿所发出的声音“嚓、沙、叮”,再加上屠老师逼真的示范引领动作,学生们一开始便热火朝天的有节奏的干起活儿来,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别具匠心之处,十分有效的为后面唱歌作了铺垫。
《我的家在日喀则》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了藏族的踢踏舞视频,从直观视觉上最直接的让学生接触到了踢踏舞风,调动了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舞步教学打下基础。紧跟其后,周老师教授了最基础的藏族踢踏舞步,并以此为新授歌曲伴舞,学以致用且步骤紧凑,藏族歌曲的风格在踢踏舞步的映衬下彰显无疑。
二、目标定位需清晰
两位新教师都准确做到了围绕这次研讨主题设计并开展教学。《快乐的小木匠》歌词偏多,也是这首歌曲的难点,金老师指出在设计三段声势律动时,可简单分层,无需追求最后的大满贯,这样的要求对于低年段学生是偏高的。其实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乐于唱歌并唱好歌曲可能恰恰是低年段音乐教学的目标要求。
《我的家在日喀则》这节课定位准确,周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就想着要表现出藏族歌曲风格,当然也因为民族歌曲它的曲风较为明显。因此从藏族踢踏舞到后面带有浓郁藏族色彩的衬词的二度创作,学生一定深刻了解并准确把握住了藏族歌曲风格特点,这是一节音乐课最大的成功。
三、培养音乐素养和技能,意识不可少
评《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时,高君老师指出,该课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效,但孩子的演唱声音和歌曲表现力上有所欠缺,原因归结于日常指导不够,声音的发音习惯、歌唱状态要扎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上。金老师则提出,这个班的学生能注意力始终在老师身上,乐于参加任何的课堂音乐活动,这是很好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对学唱的和聆听范唱的比重做一些调整,以聆听为指导,让孩子建立好声音的音响概念,就能逐渐纠正声音过于“野”过于“炸”的问题。
《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后面的二声部合唱设计很好,不但突出表现了藏族的曲风特点,更因地制宜地提高了学生二声部的合唱能力,教师真正做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加入和简单有效的二声部,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二度创作更多的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音乐感觉,我们还可以一起逐步修改,让它更趋于完美:1长音处的二声部可唱“我的家在哪里,就在日喀则啊”,较之衬词,更符合歌曲的创作美感;2二声部衬词“阿索、阿索、嗨、嗨”可在唱腔上唱出藏族歌曲的强调,而不仅仅是苍白的念衬词;3“阿索、阿索、马里拉”无需渐强,反之能做到3句都是强拍在前,这样反复归位到前面去唱的时候会更符合音乐的潜在美感。
最后,金老师对在场的所有老师提出殷切希望,希望我们对于音乐课堂自己心里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关注点,评课时才会有自己的想法。
文:丛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