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节奏的内在推动力”——记博爱联校六月教研活动
6月18日上午,本学期最后一次的联校教研活动在龙锦小学展开。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节奏在歌曲中的推动力”。由王苏洁和钮小媛老师围绕该主题展开了两节研讨课。
王苏洁老师的《快乐的泼水节》和钮小媛老师的《亲爱的回声》这两首歌曲都采用了附点的节奏,选材非常符合主题,两位老师都把握住了歌曲利用附点节奏不断往前推送的感觉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十分流畅,环节清晰明了,课堂中不乏许多亮点。王老师通过点状与线状不一样的手势动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旋律。钮老师通过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了解回声的特点。
在课后的研讨环节,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经过整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歌曲节奏的把握。
王苏洁老师展示了两张歌谱,让学生分别演唱并寻找两张歌谱中旋律的异同点——附点节奏出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附点节奏能增加歌曲跳跃的感觉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这样一种设计老师们都表示赞同,也提供了一些更好地建议,比如王华伟老师觉得将两条旋律的歌谱放在一张ppt上展示,学生能更加明了的发现旋律的异同。
钮小媛老师选择的四年级的歌曲《亲爱的回声》,这是一首6/8拍的歌曲,钮老师为了体现歌曲强弱弱、次强弱弱的强弱原则,用三拍子的划拍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教学。对于这一点,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任玺铮和姜雷老师老师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不应该是点状的,而应该比较荡漾,采用大二拍的打拍方式更加符合歌曲特点。
二、关于素材的选择。
王老师和钮老师都选用了一些课外的音乐素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也有老师觉得书中的音乐素材也可以很好的利用。如王苏洁老师一开始用《月光下的凤尾竹》来引导学生了解傣族。钮小媛老师在歌唱教学之前先欣赏了无伴奏合唱《回声》来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这一流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唱好歌曲中的回声特点——轻一些、隐隐约约、滚动着在耳边缠绕。老师们认为其实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在学唱歌曲中寻找回声特点并唱好。
三、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老师们都评价两个班的学生声音都很好听,特别是王苏洁老师,在学唱歌去中反复的去提醒学生“注意附点”“做得夸张一些”“跳跃一点”,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学生唱出情绪。孙盈盈老师就提出,是否能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唱之前就提出要求,在学生做到先前的要求时再提出新的要求。其他老师也认为,循序渐进的原则能避免学生一遍遍的演唱,避免老师重复啰嗦的提要求,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堂精简
许多老师上公开课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为一首歌设计了许许多多的内容和活动,时间够就全用上,时间不够就去掉某些内容,再甚者,没把握好时间,前面铺垫太多,使得后面主要的歌唱教学仓促完成。对于这一点,老师们讨论后觉得:1、导入环节尽量直接用新授歌曲。2、有些问题能合并在一起的不要分开问。2、在教唱歌曲时让学生自己感受,少一些老师理论性的啰嗦。
还有一些细节的问题也有老师指出来,比如书中的前奏比较难学生难以接上,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调整前奏,提醒学生进入歌曲;教师的伴奏一定精准,不能三拍子、二拍子相混淆,影响学生演唱;在学生演唱时要关注某些不好的声音对其进行指导。
本学期最后一次的联校教研活动在老师们浓厚的研讨氛围中结束了,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收获满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