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综合实践>>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17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蒋春燕(教师发展中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研究

作者:杨静娟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的研究,提出了在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过程中,应如何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何确定“校本化”建构课程规划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何建立配套的课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具体问题,展现了省级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还对影响本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的“国家课程校本开发”特色的活动类课程,课程实施至今,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觉得零打碎敲的实施模式已不利于课程向纵深发展,常态化的课程实施更需要稳定的课程结构作基础,缺乏稳定的整体化课程规划,已成为制约课程“校本特色化”发展的“瓶颈”。因而,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活动整合成为一种主动发展的需求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立足校本,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呢?笔者想结合课题研究情况,围绕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的话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藉此为该课程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校本化”建构已成为课程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是为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常态化实施,从课程整体出发,制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计划。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的愿望也逐渐增强,“校本化”建构课程规划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并逐渐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对课程进行规划已成为学校主动发展的一种需求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我们几乎听不到“课程规划”这个词,因为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学校有“学期实施计划”已经不错了。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在积累课程资源、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研究主题,但在课程实施的模式、实施的要求等方面还比较单一,有的侧重于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的侧重于教师引领下的班级主题活动研究,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相关内容得不到均衡发展,同时各年级的实施方式也都较为雷同,缺乏一定的梯度、活动主题分散、缺乏学校特色。从锻炼学生能力的角度考虑,这种零打碎敲的实施模式已经不利于课程向纵深发展、向常态发展。现在已有许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真正常态化、校本化地实施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重视学科课程规划建构的学校越来越多,“真正常态实施的课程更需要稳定的课程规划作保障”的理念也逐步被更多的人认可,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也逐渐成为许多学校主动发展的一种需求。

(二)构建课程规划成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众多课程中唯一“没有教科书”的课程。而没有教科书的事实,一方面让课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将制约课程向常态、向纵深发展。作为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如何突破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如何利用积累的课程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面、整体的规划,彰显课程的“校本特色”?这些都将成为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时关注的问题,许多学校在构建过程中,都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课题纳入教科研管理的范畴。

(三)整合是编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基本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学校组织的主题性活动也越来越多,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自主权较灵活的课程,该如何发挥其在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将学校活动资源逐步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真正让活动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让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教师更好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多学科的共赢。基于这种思考,“整合”的理念必将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一种必然趋势。

(四)开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一大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体研究主题主要基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想法不同,每个阶段出现的实际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基于这些不同,要想使课程规划与时俱进,有长久的生命力,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构建规划时遵循开放性原则,简化预设,给“生成新主题”留存空间,因而,规划的开放性也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其他学科规划的最大区别。

二、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一)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于课程政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设计首先应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法规,在新课程的理念框架内设计与规划。

2.基于学校现场原则

1)基于“学校文化”规划课程。学校文化是学校课程规划的灵魂,同样也是学科课程规划的灵魂。例如,我们常州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分享教育是学校的品牌,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与自然分享和谐、与历史分享文明、与他人分享智慧、与社会分享责任四个方面。为此,我们在对课程规划设计时就充分渗透了学校文化。

2)基于“学生需求”规划课程。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是整体规划课程的基本前提,规划者应本着“学生的活动由学生策划,学生的活动由学生参与”的理念规划与实施课程,努力使规划的课程“满足学生兴趣,适应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

3)基于“课程积累”规划课程。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经验,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能操作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依托学校、社区、家庭可利用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努力打造“遵循孩子认识水平和发展规律”的课程规划。

3.基于整体设计原则

课程规划的设计还应本着“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成长需要,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整体设计。课程规划可紧密结合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及某些非指定领域的相关内容,整合学校常规性的主题活动,并有选择地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整体设计,使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中能逐渐呈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充分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特征。

(二)“校本化”建构课程规划的基本操作步骤

1.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元素

在进行课程规划框架建构前,首先涉及的就是基本元素的采集。在采集基本元素时,应充分遵循体现课程目标、渗透学校文化的基本原则,充分兼顾课程相关领域在各年级的常态实施情况,整合学校传统主题活动等,全方位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其次涉及的是重点领域的具体规划。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时,对重点规划的领域要进行有目的的研究,逐步形成体系化的规划框架,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既可以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整体规划”,也可以形成“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划”作为整体规划的具体补充,还可以对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使课程整体规划框架内较稳定的活动内容能得到基本落实。

2.评估已有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规划的建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已有资源的筛选与利用工作,首先将资源库中各学年积累的信息进行归类与梳理,其次在梳理基础上找出年级共性的关注领域,并可以将一些做的比较成功的主题作为代表性内容纳入规划之中作为范例使用。

3.寻找课程规划的平衡点、着力点

如何在课程规划与学校办学文化间寻找平衡点,体现校本特色?如何在课程规划中体现课程目标与理念,以获得理论上的支撑?这也应该是在进行课程规划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因此,规划者要善于分析学校文化、分析学校办学理念,对课程纲要进行细致的阅读、研讨,根据课程积累研究学生兴趣,并依托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渐建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渗透学校文化”和“体现课程目标”并重的具体内容。

4.在实践中不断修改与完善规划建构

课程规划的建构对于一所学校、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工程,为了让规划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学校发展,对完成的规划初稿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使之逐步成为较稳定的课程规划。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在关注长远性问题的时候,也要兼顾到生成性问题,兼顾到二次开发的空间问题,这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

三、要建立配套的课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要使课程规划得以实施,学校还必须建立保障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常见的规划保障机制有:

1)课程设置保障。学校要严格遵照义务教育法,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作为具备三级管理模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一方面要开足课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同时,学校如有条件,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用教室。

2)课程管理保障。学校要成立课程领导管理小组,成立学科教研组,建立“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测,期末有评价”的常态管理保障体系。

3)课程师资保障。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教师队伍稳定,课程理念清晰、课程开发能力强、有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以保障课程的常态实施。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导师团队伍的建设,努力吸纳有志于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及部分校外学科专家,组成多层面的导师团队伍。

4)活动基地保障。要保证课程规划的常态落实,学校还可以结合周边资源或与相关单位联合,建立一批较稳定的课程实施基地,例如:军训基地、污水处理厂、消防支队、春秋游(学校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日常实践活动基地等,便于学生开展活动。

5)评价机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在课程实施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学校课程有序、常态的实施与发展,为学校课程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设更多的循序渐进的自主发展平台,真正使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课程规划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要发挥其真正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机制得紧紧跟上。评价作为课程常态实施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协调机制、导向机制、促进机制,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实施,在建构课程规划的同时,学校必须重视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落实。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与课程评价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研究,这样既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课程实施体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做到有效、常态地实施。

四、研究引发的再思考

经过对本课题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感到: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程规划,确实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因而,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因此,建议其他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时,学校一定要组建一个专门的团队来编制规划,这是因为:

1)规划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规划并不是纸上谈兵这么简单,需要规划者慎重考虑、整体策划、统筹兼顾,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因此,规划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只有经历这种过程的规划,才真正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2)规划的过程就是设计全校性资源调配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开发过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何安排?而更多涉及的是如何将全校性的有效资源纳入课程管理范畴,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能参与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因此,从某个程度上来说,规划的过程就是涉及全校性资源调配的过程。

3)规划的过程就是考虑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

规划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课程实施的质量,必须通过评价途径获得。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发展,所以说做课程规划的过程就是考虑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

4)一个跨学科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小组,有别于学科教研组。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师的来源大概是学校管理中涉及学科类型最多的一门学科,在学校中,不仅跨学科教师常见,专兼职师资并存的格局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一个师资群体组成的教师团队,有别于其他学科教研组,教师的职责分工也有所不同,因而对教研组的管理也应该区别对待,力求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弗雷斯特.w.帕克,格伦.哈斯著.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第七版)[M].谢登斌 俞红珍等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骆玲芳, 崔允漷主编.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本文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11.16


*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度第八期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成果。

http://{域名已经过期}/oa/detailm.aspx?id=8635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