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博爱集团:走进新学习时代——记第八届“新经典”讲坛培训活动 
博爱集团:走进新学习时代——记第八届“新经典”讲坛培训活动 
发布时间:2014-07-31   点击:   来源:博爱小学   发布者:巫惠群(博爱小学)


 

726日至27日,博爱教育集团的两名数学老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八届“新经典”大讲坛活动。在为期两天的培训活动中,整整八场精彩的讲座让我们收获颇多。

反思与重建

第一场演讲是由北京亦庄小学李振村校长带来的《教师的非专业素养》,李校长的幽默、睿智征服了在场的数学老师,使常在理性世界徘徊的数学老师感受了一回非专业素养的柔软力量。他认为老师应该具备5个非专业素养:故事素养、体态语言素养、大课程素养、情绪管理素养和娱乐素养。例如故事素养,即老师要学会用故事说话。点燃情感的最好引信就是故事,唤醒梦想的最好方式也是故事。老师要用故事的方式解决问题,用故事记录生活、展示数学成果。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必定是懂得观察的人,也是懂得思考的人,因为只有观察和思考才能将琐碎的生活与学习加工成故事。他列出了一个公式故事感=创意。李校长就是一个具备了这五种素养的演讲者,让大家在他的演讲中不知不觉走近了学有所得、教有所乐的新学习时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本次选择了让老师走出混沌的讲座《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在教学环节中,他提供了一个梳理框架:备课-活用教材;上课 -互动生成;辅导-课前补课;在教学策略上,他提出在数学好玩、体验成功、先学后导、师生情感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做到极致,都能提高有效性。而见效较快、操作性强的措施是提高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当然,也有最具挑战性的举措——先学后导。总之,有效教学的秘诀公式是:吃透教材=学科知识+解读文本的智慧;吃透学生=学生知识+解读学生的智慧。

江苏省特级教师严育洪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突围与开放”》。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种种矛盾的包围中:教学任务与课堂容量,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纸笔学习与活动经验,中小衔接不准等等。面对这些矛盾,老师是如何突围的呢?那就要让教学由落实到任务转化为任人,即学习任务由学生掌握。老师关注情感线,即学习兴趣;关注智慧线,即学习能力。老师通过抓变来设计教学,根据材力学力量力而行,制订教学任务的基点。制订教学任务的依据以学生要不要能不能来论定。备课做到心中有,目中有。引导学生把自学到了什么”“自己是怎样自学的”“自学后有什么想法等说出来,让教学任务成为学生可支援的学习任务。最后的互动环节,更可见老师的数学情怀。

26日最后一个讲座是由当代教育家研究院陈洪杰副院长带来的《谈立足细节的教学改进》。如果把第一天的培训比喻成一个同心圆,李振村老师是外面最大的圆,从非专业素养的角度使变得柔性;曹培英老师是里面的第二个圆,跨越断层,探寻本质;严育洪老师是里面第三个圆,关注课堂教学任务的开放与适切性;陈洪杰老师就是那最小的圆,却以小见大,以微见著。陈院长认为美好的教育理念与主张必须穿透细节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演讲中,他分析了大约十多个细节,正是这样的细节重建,让与会老师体会到开放与封闭、预设与生成、群体与个体、结果与过程、主体与主导、简单思维与复杂思维的关系;正是这样的细节重建,贴近与会老师,使老师互动交流问题不断。

 

坚守与突破

    培训第二天,首先给我们带来精彩讲座的是王文森老师,王老师上台后并没有马上揭示他的课题,而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否曾听说这些内容小学教什么嘛,中学还要讲的,中学老师是否曾这样表达小学能否不要讲这些内容,你们讲了,中学想改都改不过来。面对这样的责怪,小学数学老师何其冤?他的这个问题似乎深深走进了小学高年段老师的心,坐在我旁边长期教高段的张燕妮老师听后连连点头。接着,在他的讲座《加强中小学衔接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几何领域为例》分析了此类状况形成的原因,并为小学老师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使自己不再当冤大头点燃了一盏明灯。 

   教学时如何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直是大家追求的目标。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顾亚龙老师的《让题组模块会说话》为大家提供了追求目标的方法。他认为,数学要为学生智慧的成长而教,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历练智慧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重要载体的数学问题不能零散,而应该设计成题组模块——在题型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或数学思想等方面有着内在联系的一组题。这组题能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简约化、集成化、模块化,并让规律算法化。顾老师强调不必求全,意在求变,变中找不变;不必求全,意在求联;不必求全,意在求通;在求变、求联的多维穿越中寻求融汇贯通

圆的半径有多少条?无数条,这是常识。如果让学生画,学生能画完吗?学生答能画完,老师就着急了。怎样能让启发不再凶巴巴呢?用超级画板吧:数有多大,就能够画出多少条。这就是唐彩斌老师带给数学老师的视觉盛宴《超级画板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他运用超级画板演示四边形之间的转换;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演示不可思议的平移;演示旋转也可以平面和空间打通,演示组合图形、五角星、完全图、七巧板……演示不同的数学故事。在老师看来,思想技术是让课堂腾飞的双翼。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化、符号化、静态化的特点,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两者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加以弥补,让课堂生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张齐华的座右铭。他是如何实践自己的座右铭呢,听了张齐华老师的讲座《向着儿童那方——我与数学课堂的四次超越》,我们找到了答案。第一次超越:让平淡的数学焕发别样光彩;第二次超越:由外而内的华丽转身;第三次超越: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平衡;第四次超越:向着儿童那方。数学王子张齐华用他特有的语言魅力,用伴随他成长的经典案例,引发全场无数次欢笑,引爆数十次掌声。他由关注自己转向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也正是他如何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如何由生动走向朴素的锤炼过程。现在的他觉得技术好很重要,但人好更重要,要向着儿童那方走好。当然,在他制造的欢笑的背后,是他不懈的追求:为了一堂好的数学课,研读6个版本的国内教材,2个版本的国外教材,所做笔记无数。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地超越自己,让我们相信他还将有第五次的超越。

短短两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很多专老师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是我相信只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情,我们一定能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新学习时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