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教育要闻>>博爱集团:探索之路,脚步更坚笃——记怡康校区第三次语文教研活动 
博爱集团:探索之路,脚步更坚笃——记怡康校区第三次语文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4-09-22   点击:   来源:博爱小学   发布者:巫惠群(博爱小学)




 

行走在课程转型的道路上已经小有时日,博爱教育集团怡康校区的语文老师们在点滴中尝试着、改变着。2014918日上午,怡康校区的语文老师们齐聚演播厅,参加本学期的第二次大组教研活动。本次执教的两位老师是蒋铮老师和吴梦洁老师,分别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和第三册《水乡歌》。把握住文本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实践着课堂的转型,两位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两堂精彩的课堂。

不同文本,演绎精彩

在优美的铃声中,孩子们开始了第一节课的学习,蒋老师的课堂上也响起了琅琅的书声。蒋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巧妙的过渡语贯穿课堂,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在教学中,蒋老师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说话,让学生说说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学生抓住“坚持不懈”的中心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流畅的表达塑造出一个永不放弃的蜘蛛的形象,颇显风采。结合课后练习,蒋老师又引导孩子以布鲁斯王子的身份来动员父老乡亲,“小王子们”也都慷慨激昂,为了激发乡亲们的斗志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整节课上,老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并用适当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提升。

吴老师教学的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听着悠扬的轻音乐,赏着水乡的美景,吴老师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水乡行。上课伊始,吴老师将预习单有效地整合进课堂,并抓住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来感悟,通过拓展来提升。在分析“哪里看出多”的过程中,老师把范围从句缩小到词,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敏锐视觉,也关注了孩子的语言积累。根据儿童诗的文本特点,吴老师设计了仿写,让学生自己也做一回小诗人。首先是句的训练,如“荷叶圆圆像什么”、“小桥弯弯像什么”,然后是段的提高,通过多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想象仿写“水乡什么多”,让学生通过仿写直接感受诗歌的特点。同时,吴老师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且注重课外的延伸和拓展,关注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沙龙研讨,智慧碰撞

行课有尽时,思考却无限多。此次课后研讨不同于以往的轮换式发言,而是围坐成一个沙龙,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激情交流。评课的老师们都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成长。周校长指出:比喻不仅要贴切,还要有美感,老师一定要有教学机智,要懂得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文本特点也不可忽略,诗歌的特点不仅有分行,也有押韵,所以在学生仿写的时候,老师也要关注孩子的创作是否押韵并予以引导,把握年段目标对孩子进行提升。袁敏智老师提出:《水乡歌》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水乡人的幸福生活。水乡水不仅多而且美,船多反映出水乡人民的勤劳,正因为水乡的水美人更美,所以他们才要把这种美唱出来,才会有“歌多”,歌声里即饱含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因此水乡“歌”的教学环节放到说话、写话之后更好。袁老师还指导在“动员大会”上让孩子扮演的布鲁斯王子直接将蜘蛛结网的故事讲给士兵们听,以求更加贴近文本和孩子的语言实际。

模仿容易,改变不易,我们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都在向课程转型更迈进一步。为了打破墨守成规的课堂模式,我们博爱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探索,都在践行。相信时光会回馈以答案,让我们在课程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