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小学>>音乐>>常态教研>>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问题 
关于童声合唱训练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09-26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发布者:金燕南(天宁教育文体局)
 

 

(一)正确而良好的歌唱标准:   

歌唱时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前四者是手段,而后者是目的。正确而良好的歌唱应符合以下标准:

1、正确的歌唱姿势

2、正确的呼吸

3、正确的起声,

4、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

5、圆润的音色

6、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

7、清晰的语言

8、准确的感情表达

(二)合唱训练的统一要求

    合唱是集体的歌唱活动,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如果各行其是,旁若无人的引吭高歌,只能是一种杂乱的音响,无法取得协调的效果,更谈不上艺术的表现了。只有在各种技术因素都达到高度统一,才可能使合唱队灵巧而有表现力,演出才能有魅力、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合唱的统一要求就决定了合唱队的水平。

1、姿势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整齐美观的问题。统一姿势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合唱队员身体器官的状态一致,使发出声音的“乐器”处在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这是做到其他统一要求的基础。而且,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排练效率。

    正确的排练姿势应上身正直,不靠椅背,不搁二郎腿,双脚平放地面,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两肋扩张,小腹微收而下沉,垂肩且微微向前,双眼平视前方,脸面微仰,提眉,下巴稍收而放松,脸部安详而自然微笑,头部适当后移,使咽腔置于声门上方,臀部最好只坐三分之一,或者双手互握于前排椅子背上,有一种“随时可以离椅起立”的准备状态,如果站立训练,则上身要求与坐姿相同,双脚略分开小半步,重心一虚一实,脚跟虚脚尖实。这些要领并不是使人如坐针毡,而是在一种必要的工作状态之中保持放松。事实上,稍经训练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不论坐或立,要感到很高很轻地在臀部之上。

◆试想像你自己好像有一根绳子从你头的后面将你挂起来。

◆当你唱歌的时候,好的姿势总会使你感到自信。

2、呼吸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吐字等的基础,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也就没有好的歌唱。

日常身心平静时的呼吸时无意识而较浅的,激烈运动或者情绪紧张时呼吸会自然加深。歌唱时属于较深的呼吸,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而且更深沉,腹部的活动更积极。单这并不是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面,而是体会这种正确的活动状态,以适应演唱的需要。

歌唱时的呼吸时口鼻同时进行的。口腔内部打开,软腭提起,面部提眉,两肋及腹部口张,自然就完成吸气过程了。区别于其他呼吸活动的是要把这种状态维持住,用来准备发声,并且支持整个歌唱过程。脑子里想着这种“吸”的状态,结合感情进行歌唱,就能产生富于感染力的纯净而嘹亮的歌声,这种感觉始终不能松懈而要贯穿始终,演唱进行中的呼吸千万不能放松。

吸气的深浅按歌唱的需要,切忌太深,那会影响发声的灵活性,使呼吸器官僵硬,音也无法唱准。一段快速而短的乐句吸气更少,慢速乐句稍深些,以自然舒畅而又能很好完成演唱为宜。如果感到气息不够或者憋闷,都应作相对调整。

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和分句都要统一,特殊的高音,延长音或破句的呼吸尤其要由指挥指示并经过练习。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合唱队才能掌握好,就是循环呼吸。简单的说就是合唱队员轮流换气,使合唱音响不间断,没有句逗间隙,刻画一种连绵高远无垠的意境。比如孟晓东版本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结尾部分的13拍的长音就可以采用“循环呼吸”的技巧。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求队员们具备破句呼吸的能力,可以在任何瞬间退出演唱,又可以不动声色地悄悄介入。关键是把歌唱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保持住,共鸣位置不动,呼吸时不闭口。还要努力倾听邻近同伴的演唱,别人正在换气时自己不能同时进行,待别人完成呼吸重新加入演唱时,顺着集体的音响动势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收住声音,两肋微张,腹部扩张,吸气后再同样加入演唱。对于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这是一个时间极短的过程;使用这个方法,合唱队的一个声音可以无限制地延长,这是独唱演员无法做到的。

◆每一个歌者应该对所要唱的乐句以充足的气息。

◆只要吸入的气量使歌唱的乐句唱的舒畅就够了,过多的气量那只会使肌肉僵硬。

◆学生应学会用腰围四周的扩大来吸气,用腹壁的挤缩来吸气。

    ◆最好的呼吸控制是由胸与腹的安静而平滑的联合动作。对声乐来说是用最少的气息通过深而有控制,安静而正常地排出来。横膈膜不过是吸气的肌肉,而腹壁是呼气的肌肉,而前膜壁是主要的力量,呼气必须靠前腹壁来完成。

◆歌唱时的呼吸不应当先于咬字吐字或与咬字吐字分开练习,歌唱者会因为过分注意呼吸而损害共鸣及咬字吐字。而这样很少能得到艺术性及有表情的演唱。

3、音量

    很多作品都要通过小而弱的音量来表现内容,造成力度的对比,音量大的合唱队员必须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歌声,以免破坏整个声响效果。弱声时要求更集中,更有力,更有紧张度。因此,队员应该掌握半声、轻声、抑制声的唱法:学会随时调整力度,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使演唱符合整个歌曲色调的变化要求。

4、音色(音质)

    通过对共鸣泛音的调节,使音色有灵敏而多样的变化能力,或浓或淡,或明或暗,能高亢激越,能深沉委婉,有极大的适应性,能根据音乐内容而作出变化,这些变化又统一在色调处理之中。

  合唱总的倾向是“轻、柔、美、高”,即音量轻,音响柔和,音色美,共鸣位置高。采用积极的轻声作为基本力度,在表现需要时才偶尔用强声。用抒情性女高音的音色感觉作为统一的基础,其他声部与之靠拢,在取得共性的前提下发挥各声部的表现特长。这个新的趋势使合唱音色亲切热情,声部之间融合,容易取得音准协和,高位置共鸣使低声部不在笨拙,整个合唱节奏鲜明、灵巧而富于变化,从而扩大了刻画音乐形象的能力,更便于深刻细腻地抒发感情。

  ◆好的合唱音质应该表现在:“一个欢乐而微笑的表情”,“松弛而打开喉”,“自由活动的低下巴”,“没有决一死战的表情”,“没有拉紧感和紧张度”……

5、、发声

    儿童发声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宜多用上部共鸣(软腭以上的头腔共鸣,即含有鼻腔、额窦、蝶窦的共鸣),但这不等于说不让儿童有节制地、科学地运用下部共鸣(即口盖以下喉腔、咽腔口腔与胸腔的共鸣)。要知道发高音头声时,如有胸声参加,会使头声结实丰满;而发低音胸声时有头声参加,又会使胸声明亮柔和。上部共鸣作为歌唱发音的“顶”,发挥高位置作用;同时下部共鸣作为歌唱发音的“底”,发挥根基(支持)作用。——著名的童声训练专家彭其婉

“脑袋空、喉咙满、肩部宽、腹部紧”(音乐教授马革顺语)。

练习方法:

1)松:发声器官各部位肌肉放松,特别是下颌与喉部。要求舌根平放,下巴不翘起不下缩。

2)扬:微收小腹,姿势端正,精神状态振奋专注。

3)竖:用打呵欠似的感觉提起软口盖,口形似立着的鸭蛋。

4)上:声音走向尽量往上、仿佛唱入眉心,唱往头腔。要小腹微收用脐上腹肌来托着声音,使声音处在较高的位置上,不要放下来唱。

5)下:吸气要横不要竖,不要耸肩,要学会用“气柱”(有呼吸支点)歌唱,并运用脐上腹肌的适当控制来支持声音。

6)拢:声音要集中、有点,不要散。点要“打”在软硬口盖交界的稍前处。

7)变:要训练各种母音的口形变化,声音的开放、关闭,硬起、软起,连音、断音,强弱,级进与大跳。

8)开:前后口腔、鼻腔、头腔均要打开,要让声音畅通地从体内流出。

6、波动

    在童声合唱训练中波动是合唱的忌讳,尽可能的不要使用,因为波动的幅度大小或波动得太快都会破坏合唱的音响。

7、统一歌唱方法,提高声部歌唱能力

    我们知道,童声合唱的音响就是通过各个声部共同完成的。要想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要求每个声部都达到整齐。每个声部就如同弦乐重奏中的一件乐器,有着自己演奏的旋律和技巧,几个声部交织一起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整体音响效果。童声合唱训练中,要实现理想音响效果的提前,首先是提高声部内个人的演唱水平。声部内各成员呼吸的运用、发声的位置及共鸣、音色、吐字的方法等诸方面都应基本达到统一,才能使整个声部的声音达到一致。其次是演唱上整个声部要根据指挥的要求,像一个人那样开始和结束,同一时间发出同一个词的音,在指定的地方呼吸,共同完成渐快和渐慢的过渡,各声部以相同的力度来演唱,以同样纯正的音高曲演唱歌曲,清晰、准确地唱出作品的歌词等等。因此,声部内的成员统一了歌唱方法后,要随指挥有目的地进行单独声部的训练以及所有声部的和声训练。只有将每个声部的歌唱能力提高了,再去强调整体的演唱水平,效果才会更佳。

8、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

保持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由于合唱是集体活动,情绪的相互影响很重要。所以,当某一声部只要有一个人精神状态不对,很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声部或整个合唱团的精神。其次,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损害嗓子。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让不使用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

    总之,合唱的统一要求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做到了这些就可达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统一得越好,合唱队的演唱水平就越高。

(三)童声合唱中声音训练的基本原则

童声是美丽的,纯洁的,是世界上其它声音所无法比拟的或取代的。因此,在童声训练中,首先应着重要求音色的自然与优美,让声音有“漂流感”,脆嫩、稚气、明亮、甜美是童声的特色。歌唱的口形应该在咬词所需要的基础上加以轻微的“竖立感”,不可“咧”着唱或“横”着唱。口形不适宜的关拢,声音位置过于靠后,将会失去童声脆嫩、甜美等可贵的特色,使声音成人化。相反,口形太开放,声音位置过分靠前,又容易产生不悦耳的“白声”,在集体音响中难以靠拢。那么,如何在童声训练中,既保持童声的明亮甜美的特色又使声音统一和谐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

1、注意三个不同声区的歌唱要求:

在高声区,即#C以上,要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歌唱。虽然#C2的高度一般少儿都能用真声唱,但从此音(或略低)起,可以揉进少量的假声,并随着声音的升高适当增加声音中假声成分,这样在过渡到较高声区的演唱时,声音就会自然、连贯、统一。

在中声区则要用比较“竖”的声音歌唱,或者叫用“微微含着”的声音歌唱。这种声音经过了硬、软口盖的反射,并且有下方气息的控制。

在低声区be以下,要求声音不压、不撑。压,就是指压低声音的位置;撑,指歌唱时撑大喉咙。尽量用自然、舒服而且具有高位置的声音歌唱,这是低音高唱的原理。

2、什么是高位置,如何获得高位置?

    高位置是指声音在头腔中的振动感觉要尽量位置高,仿佛是歌声安放在嗅觉区打开的地方,即闻花香的“印堂”处。在生活中,由这个山头唱往另一山头的“打山歌”,以及向着远方呼喊都是具有高位置的声音。高位置的声音必须经过训练或预习才能得到。首先,在寻找高位置声音时可以集中精神去体会(气息与声音的位置),努力感觉它。通常闭口哼唱向上冲击嗅觉区,就是对高位置声音的寻找与感觉;其次,要正确的歌唱姿势与振奋的精神;再则,要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比如用“扬眉、打呵欠似的口腔动作”、“闻花香似的打开嗅觉区”以及“唱给远方的人听”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合唱队员们去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3、高声区真假声音结合的训练

    第一步,先出现“虚闷感”音色,在声音缺乏力度的情况下,适当向上扩大音域,靠拢集体的音响。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之后,声音便会有进步。

    第二步,有训练的假声音量并不少,音色并不暗,关键在如何努力充实、丰满高声区中的假声成分。

1)、气息不可上浮,吸气不可耸肩,让气息更深,并注意适当增强气息压力。

2)、适当地增大口腔容积,即口腔扩充。尽量多用咽腔上部的共鸣(口腔、鼻腔、头腔),坚持在歌唱时,口腔有适量的“空含感”。

2)、坚持声音的高位置。音越高假声成分越要多,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

    经过这样长期努力训练,反复琢磨体会之后,就可能做到高声区含有假声成分而不虚,用微声歌唱时,声音不会松懈。

4、必须高度重视声音的气息控制。

气息的正确控制是童声训练的生命线。一般说来,连音的悠长声音的歌唱,对于体会气息的控制是最为有效。因此,在练习气息的运用时,应多选择一些具有这方面特点的练声曲和歌曲。

5、关于“半声”、“虚假声”与“直声”、“自然声”的运用。

    运用“半声”、“虚假声”进行声音训练,使我们很容易找到高位置与头声,宜于在合唱中训练声音的和谐和靠拢,可以说是训练合唱声音靠拢的速成法。用“半声”、“虚假声”来训练声音力度、速度、音色等的变化,往往能增加声音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但是,完全用“半声”、“虚假声”来唱所有的歌曲,是不合适的。“半声”、“虚假声”的唱法,一般声音位置比较靠后,更为关闭,因此它有不可克服的弱点,缺乏童声的甜美音色。听来更为成人化,缺乏孩子们歌声中生动、活泼的想象力,降低了童声的光彩与热情。

    至于“直声”、“自然声”,虽然童声色彩较浓,但是音域狭窄(到e2已十分吃力),声音灵敏度低(指各种技术变化:强、弱、快、慢等而言),因而表现力较差。

    总之,用一种声音方法或音色来唱所有的歌曲是不适合的。我们应根据不同曲目的不同形象、感情需要、不同的声音训练的需要,安排相应的音色与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